7月1日,“3億元市值”退市指標正式實行,為上市公司再添一道紅線。
事實上,自有著“史上最嚴退市制度”之稱的退市新規落地以來,上市公司群體已形成不同的格局走向,優質企業備受市場青睞,“殼公司”再難覓茍延殘喘之地,“出口關”不斷暢通下,資本市場新陳代謝能力持續增強。
據《金融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年內已有13家公司完成退市,其中5家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7家觸及面值退市指標,1家被“吸收合并”而退市,優勝劣汰、有進有出的市場生態正在加速形成。
專家表示,在新一輪退市制度效力發揮下,以借殼、重組等途徑臨門一腳“挽回”的情形已難覓蹤跡,多元化退市標準使“僵而不退”、花式“保殼”等難題得到有效緩解。與此同時,退市效率極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也為后續全面注冊制的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有進有出、優勝劣汰,才能保證資本市場健康平穩運行,推動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高。
“3億元市值退市”指標生效
去年年底,滬深交易所發布退市新規,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盤總市值均低于3億元”的市值退市指標,并提出該退市指標自新規發布實施滿6個月后施行。如今半年期滿,“3億元市值退市”紅線正式發威。
專家表示,新增“3億元市值退市”指標是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市場生態不斷修復的重要體現,作為“1元退市”的必要補充,市值退市進一步充實了交易類退市情形,能夠有效防止有關公司通過并股等方式,將低價股變為高價股,更好發揮市場化退市功能。
上交所表示,市值是市場充分博弈的結果,微小市值的公司往往缺乏投資價值,存在被炒作的現象,結合目前資本市場發展現狀,將市值極低的公司清出市場,也有利于投資者理性選擇,引導價值投資,實現市場優勝劣汰。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收盤,除退市股外,滬深兩市共有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低于10億元但高于8億元,且均為ST股票。值得注意的是,年報季以來,ST板塊炒作之風不斷。據《金融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A股超30家ST類公司股價漲停天數超20天。以在新能源車概念下被游資瘋狂炒作的*ST眾泰為例,年初至今,*ST眾泰已收獲60個漲停板,股價從最低1.14元/股最高漲至8.3元/股,最大漲幅達628%。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來看,雖暫未有公司觸及“3億元市值紅線”,但隨著退市新規的強化執行,小市值、交易不活躍的公司以及長期經營不善、持續依靠外部輸血、出售資產等盈余管理手段規避退市的公司會面臨退市風險,特別是多元化的退市標準更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壓力顯著增加,投資者需警惕遠離績差股、垃圾股。
專家表示,市值退市指標正式生效,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明顯界限,可能將一些微小市值公司邊緣化,有助于改善市場炒小、炒差之風,引導投資者進行理性的價值投資,促進上市公司質量提高。
市場“出清”速度加快
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的威力正在顯現。去年年底,滬深交易所發布退市新規,從嚴設置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4套退市指標,縮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場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今年3月,上交所發布相關實施細則,對退市新規進行進一步補充完善。
作為退市新規實施的首個會計年度,上市公司2020年度的“成績單”率先經過新規考驗。新增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精準刻畫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殼公司”。根據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主任郭瑞明日前在“2021中國上市公司論壇”上透露的數據,截至5月底,今年以來,已有14家上市公司因觸及面值退市、財務退市指標被強制退市,6家上市公司通過出清式資產置換等方式退出。
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奧平表示,2021年,中國的資本市場,不僅是IPO大年,也將是不良企業加速出清的退市大年,下半年將會有更多企業被退市。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表示,隨著沒有主業的“皮包公司”和長期虧損的“僵尸企業”高效快速退出,將為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及優勝劣汰市場環境的構建奠定基礎,更有利于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當前,A股市場已進入大浪淘沙且更包容的時代,預計2021年強制退市公司數量有望突破30家。
常態化退市正漸入佳境,但退市不應僅是“一退了之”,分析人士表示,未來不僅要讓退市要求簡單明了、程序簡化,暢通多元化、多通道退市,也需暢通退市相關制度配合,對于因違法違規行為導致的退市,應建立起完善的投資者保護機制和追責體系,保障退市規范性。提高退市震懾力度,才是常態化退市的最終要義。
與全面注冊制“齊步走”
退市制度是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也是注冊制改革深化的重要一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資本市場重點工作時,明確提出“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完善常態化退市機制”。
專家表示,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應從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加強與注冊制改革的協同量方面入手。只有“出入口”均暢通,上市公司的質量才會得到保障,投資者利益才會受到保護,才能推動金融市場繁榮發展。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李湛表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推行注冊制改革,需要退市制度改革予以配合,只有把控好市場的入口與出口,形成良性循環,才能切實達到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構建良好市場秩序的目的。
退市新規下,A股市場上尾部的小市值公司關注度正在降低,呈現出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開源證券表示,注冊制的持續推進將加速這一趨勢,從而為退市新規的發力創造更為理想的市場環境,高效運轉的退市制度有利于市場的優勝劣汰,從而為注冊制的全面推行穩固基礎。注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之間的正反饋正逐步成型。
董登新認為,退市制度改革接下來還將面臨至關重要的更大難點——監管,包括監管到位和監管高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注冊制和新退市制度更好地發揮其功效和威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