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記者 陳靜
在桂林,共擔共享的城市治理方式從來都不是一句口號,從廣大志愿者的無私奉獻到24小時圖書角,一點一滴都在展現著桂林溫度。
田莉(慈善組織負責人):
慈善事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暖心黃”“志愿紅”越來越多地活躍在社區和居民身邊,有溫度的慈善故事深入人心、可感可及。作為慈善組織的一員,我希望“兩會”能更多關注我市慈善事業的發展,大力培育慈善主體、創新慈善項目、為需要幫助的人群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傳播慈善故事,推動慈善精神深入人心、慈善典范家喻戶曉、公益慈善觸手可及。
劉琴(社區工作人員):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人員,我在日常工作中發現,除了平時的日常服務外,有專業特色“加持”的志愿服務更受歡迎。像醫院的醫療志愿者、司法領域的法律志愿者,還有暑期大學生開展的愛心小課堂,這些專業性比較強的志愿者隊伍既能補充社區人手不足的情況,也能提供更豐富的服務。希望“兩會”能關注志愿者工作,在政策上有激勵,如將志愿者服務情況納入個人信用評估體系,還可以積極鼓勵企業、社會團體組織自有力量開展志愿服務,建立志愿團隊,形成政府財政資金為主,企業、個人捐贈資金為輔的志愿服務網絡體系,吸納有專業特長的志愿者,擴大志愿服務組織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