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3·15”的年度大考,能夠開展有效的常態化監督,才是真正能夠解決消費者權益保護痛點與堵點的手段。
(資料圖片)
3月15日晚,一年一度的3·15晚會如期而至。“泰國香米”由香精勾兌而成,香氣全靠“科技與狠活”;免費寄給老人的“評書機”,暗藏天價藥騙局;頭盔廠家偷工減料用回收料,部分頭盔成“戴在頭上的刀片”……一樁樁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在晚會上被曝光,引發廣泛關注。
今年的3·15晚會,把關注的目光特別聚焦在了老年人身上,“苦情戲的局中局”令人印象深刻。一些自稱“兒子”的主播們,在直播平臺通過演繹感人至深、動人心弦的親情故事獲得老人的信任。之后,便向老人推薦“神奇療效”的藥。騙子主播的這些手段,會讓人感到似曾相識。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似乎當年那批專搞線下專場營銷,騙取老人高價買保健品的手段也與時俱進,把如出一轍的套路搬到了線上,讓老人和子女們防不勝防。
3·15晚會共曝光了12個案例,涉及釣魚網站詐騙、直播帶貨、食品、工程、醫美等諸多領域。看完讓人驚心、揪心,但也讓人覺得“不過癮”,懷疑未發覺的問題可能更多。每年的3·15晚會可能對一些品牌、廠家來說,都成為一場大考。有問題的企業和品牌,如果晚會中沒有被“點名”,那會松下緊繃的弦,如常經營、照舊小心翼翼在灰色地帶游走。
如果養成這樣一種心態,無疑是錯誤的,也會讓“3·15”本有的價值和意義失色。“3·15”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在這樣一天舉辦的3·15晚會,以一場集中性的曝光與揭露,喚起全社會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和重視。晚會的曝光,本身是帶有標志性、代表性與引導性的。
所以,不能將“3·15”的集中曝光,當作一場能逃過避開就萬事大吉的考試,當作唯一的監管方式,當作調查與整治的唯一“驅動力”。
按照過往經驗,在晚會曝光后,執法部門通常會立即行動、展開調查,被提及的企業與品牌或公開致歉、或表態即刻整改。但是相比于被曝光后的馬上調查、立即行動、即刻整改,公眾顯然更樂見監管部門日常的監管執行精準并高效,也更樂見于品牌和廠家依法經營、誠信經營,不造假售假。
實際上,相對于“3·15”的年度大考,能夠開展有效的常態化監督,才是真正能夠解決消費者權益保護痛點與堵點的手段。這需要監管部門日常發力,加強執法力度和精準度,有的放矢地開展專項行動,將“3·15”曝光后立即行動、嚴查到底的精氣神貫徹在日常工作中,這樣才能真正彰顯“3·15”本身的價值。
與此同時,媒體也需要發揮其輿論監督之責,不僅僅在“3·15”周期策劃選題,開展專項的調查監督,也需要將輿論監管的意識一以貫之,真正擔負起媒體的輿論監督之責。
打造良性的消費環境,持續提升消費體驗,需要集中曝光、督導,也需要日常發力久久為功的監管、執法。希望“3·15”的曝光不會成為一陣風,而是成為一面旗幟,立起來,讓更多監管行于日常,逐漸改善我們的消費環境。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