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
全麥面包作為健康主食的典范
成為了許多減肥人士的首選
(資料圖)
卻也有不少人發現
吃了全麥面包一段時間后
不僅減肥無望
反而越來越胖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
為什么吃全麥面包會越吃越胖?
我們平時吃的面包多是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制作的,而全麥面包制作時使用的則主要是全麥粉。
全麥粉是使用沒有去掉麩皮和胚芽的麥子研磨制成的。它不僅保留了小麥籽粒的大部分營養成分,還具有更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擁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全麥面包不僅能控制血糖,還能均衡飲食,作為優質主食絕對沒問題。既然全麥面包這么優秀,為什么它還會讓人越吃越胖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吃的全麥面包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全麥”。
實際上,100%的全麥面包口感干硬粗糙,如果不添加額外的糖和油,還會有一股揮之不去的發酵酸味,它的味道就像是捂了幾天的臭抹布,所以,如果真是使用了100%全麥粉制成的面包,是沒幾個人吃得下去。因此,全麥面包在制作時往往會額外添加一定比例的白面粉或者糖、麥芽糊精、糖醇等提升口感。
另外,由于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全麥面包出臺的標準,因此只要制作中添加了全麥粉,就可以宣稱自己為全麥面包,無論多少!
所以,說是控糖減肥,其實你已經在無意識中吃下了太多精面甚至是糖,自然有可能越吃越胖。
各種全麥面包怎么選?
為了避免踩這個坑,選全麥面包的時候一定要看配方表。
但是,由于目前并沒有規定面包廠家們必須在配方中標明全麥粉的配比,我們大多數時候只能通過配方表上各個成分的排序來推斷它們的成分占比。
如果全麥粉排在第一位,那么它的全麥粉使用比例肯定比較高,這樣的全麥面包可以買。如果全麥粉排在小麥粉之后,那么它大概率是個掛名全麥面包,本質上就是普通的白面包。
當然,這里面還有一些坑點——
如果全麥面包粉里面的全麥粉添加量只有20%,那其實最終算下來面包里的全麥粉含量也不算高。
如果糖或者糊精的排名比較靠前,那么這款全麥面包依然不是啥好主食,當然相對的它的口感會格外好。
如果脂肪含量高,面包的熱量自然也高,含量太高了就不利于你的健康生活了。但脂肪含量同時也影響著口感,建議在口味和低熱量之間找個居中點。
總而言之,全麥面包肯定是個不錯的主食,但前提是你吃的全麥面包夠“真”。
除了吃“全麥面包”減肥會越來越胖外
你也應該知道以下這些減肥誤區
↓↓↓
只吃代餐不吃飯
市面上許多代餐產品的營養素配比不均衡,長期吃可能造成營養不良。并且代餐粉的營養素也不一定比天然食物的營養素更好,因為食物營養不僅僅是提取成分單一相加這么簡單。
最關鍵的是,吃代餐粉不一定能瘦。因為代餐粉沖泡后是液態,吃的時候缺乏咀嚼,喝下去后通常消化吸收得很快,因此人餓得也快。這樣就很容易忍不住去吃別的,反而更容易胖。
不吃主食減肥
減肥的確可以少吃碳水化合物,但不是讓你完全不吃。
普通人如果沒有營養師的指導,完全不吃主食,容易出現低血糖、疲勞、精神不集中等情況。此外,大量攝入蛋白質、脂肪,可能加重肝腎的負擔。
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體重可能迅速反彈!
多吃辣能減肥
的確有研究發現,如果攝入的熱量完全一樣,吃了含辣椒的飯菜會增加熱量散失,這可能有助于減肥。
但別高興得太早,麻辣的食物往往也存在著高油、高鹽的問題,并且如果吃了辣椒而胃口大開,多吃一碗米飯,那可就適得其反了。
吃素減肥有奇效
有不少人想通過戒掉肉、蛋、奶來達到瘦身的目的。但實際上,任何食物吃過量,都會變成脂肪掛在身上。
而且,干煸、干鍋、素肉、加入大量沙拉醬的拌菜,其實也含有大量的油、糖、鹽,其熱量并不比肉少。
高蛋白低碳飲食法
一味地追求高蛋白,不吃果蔬、全谷物和豆類,容易導致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素攝入不足,增加便秘、營養不良的風險。
長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還可能對胰島細胞造成影響,進而影響糖類代謝。
對于靠腦力勞動的人群來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不利于大腦的血糖供應,容易造成無精打采、大腦思維混亂、情緒暴躁等情況。
因此,“高蛋白低碳水”的飲食方法不建議大家自己操作,必要時應該在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嘗試,最好是短期使用。
說了這么多
并不是想打擊大家
只是希望大家能明白
一夜暴瘦就像一夜暴富一樣不靠譜
合理飲食,科學健身
才能慢慢收獲健康的身材哦
最后為大家附上一份“12345”飲食原則
減脂還健康!
↓↓↓
“1”:每天喝一袋牛奶,如果有乳糖不耐受,可用酸奶、低乳糖奶或豆漿代替。
“2”: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當于主食6-8兩,可依個人胖瘦情況而增減,超重者可減少主食攝入量。
“3”:每日進食3-4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兩,或雞蛋1個,或豆腐2兩,或雞鴨2兩,或魚蝦2兩。以魚類、豆類蛋白較好。
“4”:四句話:有粗有細(粗細糧搭配);不甜不咸;三四五頓(指在總量控制下,分餐次數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高血脂);七八分飽。
“5”:每天吃500克新鮮蔬菜及水果,配餐時可用適量烹調油、干果及調味品等。
來源:廣西疾控、科普中國、新華日報健康、騰訊醫典她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