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講
(相關資料圖)
每一位年輕人都會面臨自己職業道路的選擇,這是一個至關重要且必須要做的決定。這一選擇因人而異,它既反映了一個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約束,又能反映出一個人對生活和對社會所抱有的遠大志向。2023年4月13日,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何子山教授做客才齋講堂,他結合自身求學經歷,和同學們講述了自己成為天文學家的故事,并分享了自己領略過世界各地的豐富多彩后最終回到中國的奇妙旅程。
何子山教授主講才齋講堂第247講
作為一名天文學家,何子山教授以宇宙和生命的演化為切入點,生動講述了宇宙從大爆炸伊始,經過一系列物理過程從無到有形成各類天體的演化過程。這其中就包括我們賴以生存的日地系統。宇宙演化過程中除了那些絢麗奪目的場景,也有著些許的浪漫。如果說宇宙的演化還總有物理規律可循,那從何子山教授對生命演化的講述中,卻讓人深刻感受到從最簡單的細胞結構發展到創造璀璨文明的人類社會則有著更多的偶然性。正如何子山教授充滿傳奇又豐富多彩的一生。
從無限的宇宙到有限的個人,何子山教授緊接著向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和求學經歷。1967年出生于廣東順德,跟隨著祖輩的腳印在澳門和莫桑比克度過了還算幸福的童年。而隨后在時代的裹挾下,他11歲時隨已一無所有的家人離開莫桑比克,并在機緣巧合下到達美國波士頓。這個時候的何子山教授還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但作為彼時波士頓地區罕有的黃種人,何教授心中最強烈的情感只有取得一番成績以獲取應有的尊重。最終,經過一番努力,何子山教授成功進入美國最負盛名的高中波士頓拉丁學校,并于1990年入學哈佛大學學習哲學、物理和天文學。在1995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博士學位,之后重返哈佛大學從事一段時間的博士后研究,并于1998年離開哈佛大學到卡耐基天文臺就職。
在這期間,何子山教授潛心天文學研究并指導了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國內各天文機構的學生。也是在此期間,何子山教授通過來自中國的學生以及在學術方面和中國天文學界的交流開始萌生返回中國以助力中國天文學發展的念頭。何子山教授說,他的夢想是在今后的20年里,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頂尖大學最好的學生來到北京大學學習。目前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已經提供一片“綠洲”,開展平等的互動討論,也吸引了很多水平很高的訪問學者來授課。此番話語贏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講座現場
結合具體的個人經歷,何子山教授隨后向同學們具體講述了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剛進入哈佛大學的時候,他的專業并非天文學,而是哲學。不過在何子山教授看來,考慮到它們相似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哲學和自然科學直到牛頓時代仍是密不可分的。何子山教授開始天文研究的緣由在于偶然聽到的一場關于黑洞的公眾演講。何子山教授說,“從哲學改到天文,完全是因為一場演講,一個人改變了我的想法,盡管當時我已經進入大學,在讀二年級了。”改變何子山教授一生的那位演講者,名叫賀曾樸(Paul T.-P. Ho),也是一位國際頂尖的天文學家。從賀教授的報告中,何子山教授驚奇于借助簡單的觀測數據便可以得出銀河系中心存在著一個黑洞的結果。“如果說為什么我成為了一名科學家,那可能只是因為我對未知現象的好奇心”,何子山教授如是說。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也向同學們道出了科學研究的關鍵。何子山教授在和同學們分享了很多自己從科研工作中獲得的樂趣的同時,也結合具體情況向同學們講明了科研道路的曲折艱難,耗時之久。意在告訴同學們,每個人在面對職業選擇時,總是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做好平衡,并且要不斷嘗試。
何子山教授向同學們提出了一條簡潔但有力的建議——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和喜歡的領域,并在兩者的權衡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交流與互動環節
最后,何子山教授和在座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
撰稿:王子安
攝影:陳紫琛
編輯:言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