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人壽”)“舊愁”未消再添“新憂”。近日,該公司2020年的業績表現隨著償付能力四季報一同浮出水面,凈虧損達18.59億元,虧損幅度擴大了33%。苦惱之事不止于此,接連不達標的風險綜合評級及不斷下滑的償付能力等問題也接踵而至。此外,海航集團破產重整給身為“海航系”成員之一的渤海人壽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而當前,市場人士更為關心的是,在天津“國資”背景的董事長“掌舵”下,渤海人壽將如何應對上述“煩惱”打開新局。
凈虧損擴大、評級不達標均“禍起”投資
成立于2014年末的渤海人壽曾風光無限,創下了開業第二年就實現了盈利的佳績。然而,好景不長,在連續三年盈利后,2018年該公司遭遇“滑鐵盧”,凈利潤陷入虧損“魔咒”,且近三年來虧損不斷擴大。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0年,渤海人壽合計凈虧損達18.59億元,相較此前虧損缺口進一步擴大。2018年、2019年,該公司分別虧損7.68億元和13.95億元。
緣何烜赫一時的渤海人壽背起了虧損“包袱”?對此,北京商報記者采訪該公司后得知,2019年到2020年以來[2019年以來?],受經濟下行和疫情影響,渤海人壽投資業務受到一定影響,雖然整體風險可控,但部分信托計劃和債券民營融資主體經營困難或出現流動性問題造成違約,進而導致渤海人壽計提大額資產減值,對公司利潤造成較大影響。
而查閱渤海人壽近兩年年報不難發現,渤海人壽的資產減值損失在2018年、2019年分別達到7.43億元和13.11億元,占這兩年虧損的97%和94%。
有分析人士表示,渤海人壽在凈利潤和投資方面遭遇的“滑鐵盧”或與其背后的“海航系”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事實上,受投資“拖累”的不止凈利潤,投資風險還影響了渤海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償付能力四季報顯示,2020年三季度該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 C 類,主要風險來自公司資金運用方面。
據了解,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分為A、B、C、D四類,其中,C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中某一類或幾類風險較大的公司。
記者梳理發現,風險綜合評級下滑的“分水嶺”在2019年四季度,當季渤海人壽風險綜合評級由A級降至B級,到2020年二季度再由B級降為C級。截至去年三季度,該公司已經連續兩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
對此,渤海人壽解釋稱,風險綜合評級的評價標準由風險量化指標(50%)和非量化指標(50%)兩部分組成,其中量化指標主要為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非量化指標由操作風險(27.5%)、戰略風險(5%)、聲譽風險(5%)及流動性風險(12.5%)的管理狀況構成。綜合評級下調至C級主要受操作風險中的資金運用單項評分影響。
償付能力連續滑坡近“腰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虧損缺口不斷擴大、風險綜合評級連續不合格的渤海人壽償付能力連續滑坡問題也分外引人關注。
自2019年一季度開始,渤海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由426.91%不斷下滑至2019年末的304.71%,最終在2020年四季度降至215.72%。短短兩年時間,渤海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與綜合償付能力均下滑了211.19%,近乎“腰斬”。
“償付能力下滑主要基于公司為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持續支持業務轉型升級,積極拓展業務,在合理范圍內占用了部分償付能力額度。”對此,渤海人壽如是回應北京商報記者。
而關于如何提升償付能力,渤海人壽相關負責人表示,渤海人壽將進一步加強資產負債及資產配置管理,積極提升資本使用效率,拓寬資本補充來源,優化資產配置比例;同時,進一步完善業務結構,加強業務計劃的科學制定和落實管理,提高業務經營與管控水平,使得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始終維持在穩健水平。
關于是否準備采用增資等手段提升公司償付能力,渤海人壽方面則表示,公司當前注冊資本金13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暫未有增資計劃。
對于中小險企如何保證與提升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業內人士建議,保險業務開展速度與規模要與資本金相匹配,必要時要做好分保安排;注重保險資金運用的安全性,避免出現大的投資虧損;發行資本債券或者增加注冊資本來補充資本金。
“新官”上任,路向何方
“空降”而來的國資背景高管將帶渤海人壽走向何方更是備受關注。
2020年渤海人壽的原“海航系”董事長聞安民從職位上退下,擬任總經理,而由呂英博接任董事長職位,且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呂英博已正式履職。公開信息顯示,呂英博曾任天津港(600717,股吧)保稅區財政局局長、天津港保稅區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現任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對于這一權力交接,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渤海人壽股權更迭的“先兆”,渤海人壽或被國資接手。
若渤海人壽最終被國資接手成功,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分析稱,國資的投資風格應該會更保守,渤海人壽的投資收益波動可能會更小;不過,險資投資情況與經濟形勢也有很大關系。
“掌舵人”迎新后,渤海人壽如何提振業績、彌補虧損、化解風險?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首先,持續做好全年業務節奏和業務結構的整體把控,在已開設機構的京、津、冀三地繼續深耕細作,進一步提高保險業務的市場份額。
其次,積極推進公司數字化運營模式升級和價值型渠道業務的拓展,大力挖掘健康險產品的市場空間,為業務結構的持續深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最后,進一步加強內控體系建設和風險監測與防控,儲備更加充足的流動性水平,持續加強投資業務的風險管控工作,推進可持續發展。
“對于中小公司而言,一方面由于專業投資人才有限,投資能力較弱;另一方面,能夠運用的資金相對較少,為了追求高收益很容易造成投資過于集中而帶來投資風險。”有業內人士分析道。
對于中小險企可以采取的投資策略,該人士稱,中小型保險公司如果自身投資能力較弱,可以考慮委托一些大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代為進行保險資金運用。如果自己進行投資,也需要時刻有保證資金安全性這根弦,做好分散投資和資產與負債的匹配管理。
渤海人壽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在投資策略方面,整體配置以易變現高流動性標準化業務為主,非標業務為輔。總體策略穩定當頭,偏向資產類或帶有資產屬性方向配置,進一步提高收益,推進公司的平穩健康運營。
在新任高管的帶領下,該人士透露,新年將堅持“回歸保障、科技賦能”的發展戰略,在穩定業務規模的同時,持續深化業務轉型,加大期繳和保障型業務的推動力度,集中資源向具有保障型、可持續性以及高內含價值的關鍵項目傾斜,強化價值型業務的拓展,提升業務價值和公司盈利能力,推動公司向價值增長轉型。
同時,強化科技賦能,加快營銷渠道、流程管理以及客戶運營等環節的數字化進程,進一步深化保險科技的應用,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從費用管控、資源整合、人才體系建設、信息建設、合規管理、客戶服務等多方面開展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公司后援體系。記者 陳婷婷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