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部企業“跑步進場”, 紛紛加碼科技子公司的同時,保險中介機構也開啟“數字化起跑”模式。
2021年初,銀保監會一紙令下,《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工作監管辦法的通知》明確要求保險中介法人機構應根據業務規模和發展需要,建立相匹配的業務管理、財務管理和人員管理等信息系統,并且應與合作保險公司系統互通、業務互聯、數據對接。
并提出自2021年2月1日起實施后的一年期內,保險中介機構應完成信息化工作自查整改,屬地銀保監會派出機構對其信息化開展審查,若不完成信息化系統建設,則不得經營保險中介業務。
近一段時間,距離最后期限越來越近,各地銀保監局紛紛加強信息化整改驗收力度,大批中介機構面臨著業務拓展與信息合規的雙重壓力,據慧保天下不完全統計,已有數百家兼業代理機構被注銷。
中介信息化驗收來了:不合規不得展業,數百家兼業代理機構被注銷
前一段時間,隨著2022年2月1日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整改截止日的到來,各地銀保監局審查驗收細則陸續出臺,信息化合規整改審查成為保險專業中介及兼業代理機構的頭等大事。
據『慧保天下』獲悉,目前已有四川、湖北、青海等多地銀保局的驗收漸次落地。其中,四川、浙江等地要求,兼業資質到期換證必須驗收合規化保險信息系統,不合規就完不成換證審批。這也意味著,保險中介機構線上化能力不足將注定被淘汰。
以青海為例,青海省銀保監局于日前公布了轄內首批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建設情況現場審查驗收結果,明確提出未經驗收的保險中介機構應盡快自查評估和上報信息化建設情況,若無法滿足文件要求,應當主動停辦經營保險中介業務,抓緊整改,直至符合信息化建設要求,經驗收合格后,恢復經營保險中介業務。轄內各保險公司不得與“不及格”機構開展保險中介業務合作。
表 青海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建設審查情況統計表
雖然青海未公布“未及格”的機構清單,但根據公布的名單與監管對象清單對比,有22家專業保險中介機構不在及格清單之列,其中不乏頭部保險公司的專屬銷售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年底以來,內蒙古、湖北、四川等地數百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許可證被注銷,尤其以車險兼業資質的汽車經銷商及旅行社居多。
2021年11年12日以來,陜西銀保監局注銷132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業務許可證;
2021年12月2日,內蒙古銀保監局注銷160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業務許可證;
2022年1月20日,湖北132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兼業代理業務許可證被注銷;
2022年3月7日, 四川114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許可證被注銷。
雖然在此次中介信息化新規出臺之前,每年都有不少兼業代理退出市場,但據業內人士介紹,以往大批量的密集注銷并不多見,這些被注銷的兼業代理機構中,除了自身經營困難,因為信息化驗收不合格,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未延續的不在少數。
業務拓展與信息合規雙重壓力,保險中介市場進入新一輪“洗牌潮”
眾所周知,我國保險中介機構數量多、分布廣,機構之間的業務規模和管理水平差距非常大。其中,中小保險中介機構受經營成本制約,往往在信息化領域投入不足。
《保險中介市場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在作業模式方面,通過遠程在線出單的中介機構僅占總量29%,約70%的中介機構仍采用線下方式進行出單作業;在發展需求方面,排在中介機構前三位的分別是渠道拓展能力、客戶服務能力及風險控制能力;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60%中介機構尚未建立財務及業務管理等信息系統,其中40%仍使用手工記賬。
隨著各地加強保險中介信息化整改驗收力度,疊加此前車險綜改導致的傭金及費用下降,大批保險中介機構正面臨著業務拓展與信息合規的雙重壓力。
尤其對汽車經銷商、維修廠為代表的保險兼業代理機構而言,合規程度相對不足、信息化治理不完備、信息系統建設不規范、信息安全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尤為突出。
雖然監管考慮中小機構規模有限,難以承擔較高的系統開發成本,明確保險中介機構可采取自主開發、合作開發、定制開發、外包開發和購買云服務等形式建設信息系統,市場上也有多家第三方機構用云服務的方式提供面向保險中介機構的業務、財務和人員管理信息系統,但是,對于業務規模較小的兼業代理機構,還是難免有一些沖擊。
以車商、旅行社等為代表的兼業代理機構為例,其保費規模有限,多則百萬小則十幾萬,信息系統的建設會進一步加大其經營壓力。
“對于這些機構來講,不僅要負擔額外的系統成本,還要配置相關人員,再要做系統對接,就太繁重了”業內人士表示。
此外,自去年車險綜合改革以來,4S店車險業務就普遍面臨增長乏力的狀況,由于車險整體保費規模、費用率下滑,成交客單價及利潤較此前均出現明顯下降。
同時,保險公司自主定價系數的變動,讓一日一價、一車一價成為常態,車主報價及比價需求激增,進一步提升4S店人力成本。這也是近期不少兼業代理機構被注銷的原因之一。
此外,隨著中介信息化監管時代的到來,大量弱體兼業代理機構遭注銷之外,很多“僵尸中介”的清理整頓也勢在必行。
據悉,近3年,中介機構數量一直在2600家左右徘徊,中介機構牌照有限早成業內共識,而且溢價均在2000萬左右,尤其是全國經營范圍的代理和經紀牌照。一些“僵尸中介”發掘出了另一條生財之道:與其他未取得牌照的企業進行所謂的戰略合作,其實就是讓未拿牌企業掛靠,收取“保護費”。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類僵尸機構的最好歸宿是就被淘汰,讓一些真正有實力的申牌機構進入行業,這樣才能讓中介行業充滿活力。
保險中介整體提升信息化水平,或徹底改觀“小散亂差”
一直以來,保險中介機構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共有3.5萬家保險中介機構。其中,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669家,兼業代理機構3.2萬家,代理網點22萬余家。
2019年,保險中介實現保費收入3.7萬億,占總保費規模的87%,同比增長10%,呈現出市場規模大,增長速度快的行業特征。其中,專業中介機構,實現保費收入5400億元,同比增長10%;兼業代理機構,實現保費收入1.16萬億,同比增長9%。
從保費收入上看,無論是兼業代理還是專業中介機構,都是實現了穩健增長。但不斷提升的保費收入之余,不斷攀升的罰單罰金也成為影響中介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數據顯示,2020年,250家保險中介機構共收到436張罰單,占比26%,累計罰款金額高達3672,占比15.59%。細數罰單背后,虛構業務成“重災區”,暗度陳倉的套費方式更是“五花八門”。
業內人士表示,以4S店為例,由于保險出單不夠透明,數據都沉淀在4S店,難免會出現一些營私舞弊的現象,比如亂收手續費、差價較大、部分服務承諾無法兌現等。
一些機構或是個人為了一己私利,挖空心思鉆監管空子,而保險公司的政策、內控也確實存在漏洞,使得個別人員有利可圖。而信息化管理滯后,正是保險公司與保險中介機構之間的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絕,“防火墻”屢屢失效的關鍵。
近年來,監管機構近年下發了一系列關于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建設的有關要求的通知,希望構建起行業統一作業標準。
一方面提升保險中介業務效率、優化組織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體驗;另一方面利于監管部門進行穿透式監管,防范不合規業務行為,促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本次信息化整改無疑是希望通過通過提升業務流程全鏈條的數字化、業務透明化,最終實現保險公司、中介、用戶等多方共贏。
業內人士表示:“系統是行業數字化的基礎,中介行業首先要充分系統化,然后再談數字化,最終才能談所謂智能化。”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