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前海再保險的第一次的競拍無人問津,第二次競拍能否順利找到買家?一切仍是未知數。
一個月前,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掛出一則拍賣公告:將于2022年3月4日10時起至3月5日10時止拍賣前海再保險10%的股權,起拍價約3.3億元,然而并沒有人報名競拍。
近期,前海再保險這10%的股權卻再一次走上了京東司法拍賣平臺,顯示開拍時間為4月6日10時,這一次的起拍價格直接打了個八折,降到了2.65億元。
前海再保險的第一次的競拍無人問津,第二次競拍能否順利找到買家?一切仍是未知數,但再保險市場
前海再保險股權為何流拍?
前海再保險成立于2016年,是我國第一家由社會資本主導發起設立的再保險公司,注冊資本金30億元,鼎鼎有名的騰邦國際(300178)便是其發起股東之一。
作為國內本土6家再保險公司之一,前海再保險的業績可謂是相當耀眼。雖說其依托的原保險公司前海人壽規模遠不如太平、人壽、人保等頭部的老保司,但再保險業務能在開業后的短短3年時間就實現盈利,2019至2020保險業務收入更是由65億提高為102.6億元,發展不可謂不強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下的2021年,前海再保險堅持穩健經營,經營業績持續增長,保費收入127億,總資產達262億,其中壽險業務保突破100億,躋身國內壽險再保市場前3甲。并且該壽險業務積極推動粵港澳市場融合,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和探索大灣區跨境醫療險。
縱觀公司股東資本實力,前海再保險注冊資本高達30億元,其股東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福建七匹狼(002029)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均屬于知名企業。比較2019年13家再保險公司公布的年報后發現,前海再保險保險業務收入排第5位,算得上是名列前茅。
然而,近期前海再保險的流拍事件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既非盈利問題,也非背后資本問題,如此優質的股權資產為何會無人問津?主要是考慮以下兩點原因:
一方面,相比另外幾家本土再保險公司,例如2003年成立的中國人壽再保險和中國財產再保險,2016年成立的前海再保險尚顯年輕。雖發展迅速,市場份額占比仍不具優勢。2020年,市場份額第一的中再壽險保費收入665億元,占比35%,前海再保險保費收入為102億元,占比僅為5%,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其背靠的股東與另外幾家保險公司集團相比也略顯遜色,另外幾家直保老牌保司例如中國人壽、中國人保(601319)等在“老六家”老保司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以2020年已公布年報數據顯示,中國人保保費收入達5600億元,前海保險保費收入為780億元,兩者根本無法相提并論。直保公司發展需要沉淀,再保險公司亦是。
此外內外資再保險公司的擴張,使得中國再保險的市場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再保險市場中再壽險和中再財險保費收入合計可占整個再保險市場的55.48%,相比2017年市場份額占比61.27%出現了一定下滑,另外外資再保險公司也有一定的占比,雖中國再保險在市場份額上還具有明顯優勢,但這些因素均使得前海再保險在開拓市場份額上會有一定的阻力。
另一方面,前海再保險累積的經營數據不夠豐富,無法為投資人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并且其人力、資金以及社會資源積累還需要時間驗證。2020年9月官網曾發布招募貼公開聘請總經理,招聘是常有之事,但總經理一職的變動對于注冊資本高達30億的公司來說卻不常有,這或許說明前海再保險的人才緊缺。
再保險是小眾市場嗎?
保險行業作為金融三駕馬車之一,能轉移各項投資業務以及天災人禍造成的風險,對于維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保險在我國已是婦孺皆知,再保險卻是新興物種、小眾市場。
1996年,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成立,我國才有了真正意義的第一家再保險公司,邁入“再保險時代”。目前而言,國內的再保險公司一共才14家,其中本土生長的再保險公司僅6家。
再保險業務最早起源于海上保險,因海上保險風險責任大、金額多,為再保險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其發展也主要是基于保險公司對巨災理賠的需求。1666年的倫敦大火事件,燒毀了近半個城市,成千上萬的民眾無家可歸,經濟損失巨大,一家保險公司無法承擔如此巨額的理賠,于是再保險得到迅速發展。
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再保險有利于保險公司實現二次風險轉嫁,降低公司自身風險。部分保險公司為了達到監管部門的償付能力要求,也會開展對應的再保險業務。
除此之外,保司開展再保險業務,還能夠平滑收入,豐富公司的業務種類,使公司財務報表數據更好看。
再保險在我國看似是小眾市場,事實上我國的頭部再保險公司已經悄然發展成為了國際再保險市場數一數二的巨頭。
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再保險行業開啟了體制改革,衍生出了中國財產再保險和中國人壽再保險兩家子公司。直至今天,中再集團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八大的國際再保險公司。其保費收入規模非常穩定,財務穩健性高,即便在疫情的影響下凈利潤依然能穩步增長,財務實力評級也繼續保持貝氏評級A、標普全球評級A的成績。
另外,再保險行業這塊蛋糕其實非常大。銀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10%,超過的部分,依法應當辦理再保業務。縱觀本土的6家再保險公司年報,再保險保費收入占保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70%以上,利潤貢獻占比超過50%。無論是業務量還是業務盈利水平來說,再保險的前景都不可小覷。
不難發現,再保險行業其實有著獨特的矛盾性:
首先,頭部公司發展勢頭強勁,新興再保險公司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再保險公司需要高效成熟的運營團隊,而前文提到前海再保險總經理位置一直空缺,則反映出我國再保險市場的一大痛點——專業人員緊俏;
另一方面是銀保監會明確規定,再保險業務雙方需要滿足一定的國際評級要求,即中等以上規模的保險公司才有實力達成這個事情,然而國內的保險公司大都專注于本土的業務開展,很少主動參與國際評級機構評級。
其次,再保險公司資本雄厚,卻在金融界盡顯低調本色。
再保險的大部分業務屬于機構業務,與日常民生距離較遠,以至于很多人對再保險甚至聞所未聞。
事實上,每每發生重大理賠案件時,再保險公司都在背后提供默默無聞的支持。就拿全球矚目的奧運會來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國際奧委會發言人曾表示,奧委會向慕尼黑再保險集團購買了保額高達41.5億美元的保險,覆蓋北京奧運會、溫哥華冬奧會和倫敦奧運會。而再保險公司的存在,則成功將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延期損失從日本政府轉嫁到了慕尼黑再保險集團。
來源:路透社
然而,對于這家成立于1880年,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145位的再保險巨頭來說,營業收入670億美元,利潤近30億元,即使全額賠付5億美元的保額,對公司的影響也只是當年利潤下降十幾個點。對于類似的天價保單,再保險公司還會把部分業務再次分包給其他的再保險公司,再次平滑風險。
再保險行業面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隨著近幾年保險行業監管的逐漸深入,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保險代理人流失、素質整頓等新聞頻繁登上熱搜,不難發現中國的保險行業進入到了洗牌期。
國內再保險行業痛點主要有三:
首先,中國再保險公司的創新能力、專業能力有待提高。作為保險公司的重要支撐,再保險公司對保險市場的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瑞士再保險、慕尼黑再保險等國際主要再保險公司不僅有大量的數據、案例積累,在保險科技方面也在持續進行探索,包括美國再保險旗下也有創業加速器RGAx。相較而言,國內再保險公司無論是在數據積累還是技術層面,都需要努力補足短板,成為推動保險產品、經營模式創新的重要力量。
其次,再保險市場競爭激烈。與慕尼黑再保險等歷史經驗豐富的外資公司相比,中再集團等國內再保險企業在再保險領域的不僅專業化布局不足,在業務增長率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還有一定差距,國際化布局進展稍顯緩慢。
最后,人才儲備明顯不足,流程缺乏效率。以中再集團為代表的中國再保險企業,職能定位不夠清晰,決策效率有待提高,管控思路和組織架構需要優化,市場化和差異化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夠完善; 從前海再保險的總經理招聘同樣可以看出,行業人才儲備明顯不足。
值得高興的是市場監管正在對保險行業層層加碼,整個賽道正在悄然優化,再保險行業也將迎來規范化發展。
2021年底,銀保監會頒布人身險互聯網新規,對于保險公司產品運營、保險業務開展實現分類分級管理。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條新規內容如下:保險公司如要開展互聯網10年期普通人身險和普通年金業務,需要滿足五大指標要求:綜合償付能力大于150%、核心償付能力大于100%、風險綜合評級A類、償付能力溢額超30億、公司治理評級為A或B。
然而能滿足以上要求的保險公司僅20家,這極大提高了保險業務本土化開展的門檻。有了更加嚴格的監管、服務要求后,各大保司產品的理賠率、投訴率都能實現一定的優化。保險服務得到優化,再保險服務從而得到前移。對于以中再為代表的再保險公司來說,有利于增強直保市場承保能力、分擔直保公司巨災風險。
而隨著整個社會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快速發展,保險科技應用增長也十分明顯。保險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廣泛運用于產品創新、報銷營銷和公司內部管理等方面,依托于互聯網保險對部分標準化的傳統保險的快速替代以及場景創新產品都會帶來的增量市場,為再保險行業帶來發展機遇。在這全新的增量市場中,再保險公司必須創新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務才能滿足保險公司的需求。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保觀最新行業報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