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長期高速發展后,保險行業似乎迎來了瓶頸期。“承壓”“拐點”“轉型”成為2021年保險行業的關鍵詞。為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了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委員、秘書長商敬國,探討保險行業轉型中的機遇與挑戰。
“外部環境不是保險公司自己能決定的,因此需要聚焦能力范圍內的轉型。前幾年,轉型或不轉型也許不會有實質性影響,但做總比不做好,因為等到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再想轉型,風險就會變高。一是臨時抱佛腳準備不足,二是急于求成的心態也很難摸索出轉型之路。轉型是進行時,每年都在積累,如果不是一步一個腳印,長遠不了。”商敬國坦言。
“保險是一個樸素的行業。這個行業不能圖快,路得踏踏實實地走出來。我始終認為這個行業很好,相應地,從業者也必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真正實現利國利民的保障。”
商敬國。資料圖
轉型挑戰是負債端和資產端雙向
《21世紀》:如何看待近年來保險行業的發展情況?
商敬國:近年來,保險行業資產和主要業務穩健增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持續提升,保險業風險總體可控。2021年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4.5萬億元,同比增長4.1%。賠款與給付支出1.6萬億元,同比增長14.1%。2021年四季度末,保險公司總資產24.9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5%。值得一提的是,保險行業對外開放持續推進,全球影響逐步擴大。
《21世紀》:如何看待保險行業目前的轉型壓力?
商敬國:目前,保險行業面臨轉型壓力。一是負債端轉型,包括部分代理人的去留、業務的選擇等,這不像以往躉交轉期交般的業務調整,而是關乎業務取舍,因此保險公司需要審慎思考自身優勢。
保險公司,尤其是大型公司,在轉型抉擇時可能難以堅定,一邊是傳統業務紅利猶在,轉型很難說舍就舍,一邊是渠道壓力遞增,轉型不能說停就停。
二是從負債端向投資端轉型。目前,保險市場深度開放,國內和國際保險公司的競爭不止于上半場的業務增長,而是進入到下半場的經營管理和風險抵抗能力。
現階段,國內保險公司可能相對青睞業務不斷增長的經營模式,有的雖然一時業績亮眼,但資產配置和風險抵抗能力不足,一旦現金流出現問題就容易面臨風險。風險管理模式轉型不可能立竿見影,比如目前保費增長多,但退保相對也多,這就是隱患;現在利潤良好的重疾險,未來賠付也可能會增多,這也是風險。未來,國內和國際保險公司的競爭還包括海外資產配置能力。保險公司最終比較的還是長期資產配置能力,因此從負債端到資產端的轉型是必然的。
《21世紀》:保險公司如何進行上述轉型?
商敬國:保險行業過往的資產配置模式是相對透明化、模式化的,包括存款、債券,加上一部分股權,各家的模式、比例大同小異。如果始終采取這樣簡單的低風險資產配置模式,收益率一定不高。因而,保險公司需要適當承擔一部分高風險資產。
當然,這是有先決條件的。負債端和資產端的轉型是相輔相成的,資產端能承擔多大風險,取決于負債端做了哪些業務。如果轉型到位,競爭力提升,負債端有長期業務來源的話,資產端可以做一些長期的波動性相對大一些的高風險高收益的配置;相反,負債端轉型不成,自然無法承擔這種投資。可以說轉型的早晚和轉型后的競爭力高度相關,尤其是大型保險公司,越早完成轉型效果越好。
這不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意愿,而是行業趨勢。現在身處行業中的保險公司或許已有親身體會。業務增長乏力已成為行業痛點,但如果沒有有力的資產配置優勢,保險公司也很難在業務上作出承諾。轉型的挑戰始終是雙向的。
《21世紀》:這對保險公司在養老領域的競爭是否也有重要影響?
商敬國:現在養老領域不止保險公司參與,因此當務之急是盡快提升保險公司養老金的投資能力。
未來,養老金資產端的專業服務能力非常重要。保險公司講求長期資產配置能力,在實踐中也積累了經驗,相較之下銀行側重儲蓄、貸款,基金在中長期投資上的布局也不及保險長久。及時鞏固既有優勢,保險公司就有機會在養老領域上找到定位,脫穎而出。
這一賽道收益大、競爭激烈。在此背景下,規模大的頭部機構就會強者愈強,更好的投資能力就能吸引更多資金。簡而言之,更專業,規模更大。
重要的是,養老領域是一個有無限想象空間的領域。不止國內市場,養老金投資在全球金融市場都很受歡迎。管理好養老金也是解決好民生問題。
專業化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21世紀》:保險業應該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商敬國:專業化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一定不是重復,走老路無法提升質量。保險行業必須回歸本源:保險公司因何區別于其他金融機構,哪些是保險獨特的行業價值?
其實可以發現一些區別,比如保險公司在資產端是長期投資者,有別于對沖基金一類的短期投資機構。這是分工,別人做得更好,保險不必做;保險自己的事,別人也做不了。專業是高質量的切口。
現實中,這種專業化體現在民生領域,尤其是健康和養老領域。保險天然具備保障職能,民生領域是使命、職責、期待,也是政策鼓勵的方向。如果保險公司把未來聚焦在短期收益上,行業也談不上高質量。從歷史上看,保險最初也并非高利潤行業,它的初心帶有濃濃的慈善互助色彩。
民生領域需要主動的風險管理。保險不僅要做錦上添花,更要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越有風險,保險越該走在前面,因為它的作用在于抵御風險,也只有如此才會收獲認同。
我們要相信保險是價值的創造者而非消耗者。民生保障就是保險的根。當保險是生活必需品,給人安全感這種觀念深入人心,有了文化認同后,保險覆蓋率自然就會提高,最終保險公司也能收獲利潤。
《21世紀》:協會在這方面將進行哪些工作?
商敬國:一是主動參與民生工程建設,二是加強自律,形成行業的良性競爭。在健康、養老等領域,我們也會做出最大的努力,提升行業形象。
數字化本身不是目的,效率才是
《21世紀》:保險公司應該如何推進數字化轉型?
商敬國:數字化轉型對保險行業而言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過去保險行業在發展中形成了以物理網點為主的架構,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推進,保險公司如果繼續一味追求增加開設實體分支機構,相較數字網點就會造成更大的開支壓力。
但數字化本身不是目的,效率才是。部分保險公司,尤其是大型保險公司,前期已經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物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對既有模式的改動一定會有陣痛。辯證地看,這也說明數字化潛力大,成功轉型后能節省的成本多。
整體而言,數字化是大勢所趨,但不能一蹴而就。保險行業沒有科技傳統,作業方式和互聯網公司有本質差別。這樣的行業在數字化面前并不具備優勢,也沒有先例,只能不斷探索、反饋、修正。
這個過程要避免轉型成為口號。數字化最終還要服務于保險。關鍵在于怎么服務,這需要創新,即使在國外也沒有成熟的模式,因公司而異。
《21世紀》:保險行業應該如何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商敬國:保險行業要做一個對環境友好型的行業。更重要的是,保險行業要如何服務于其他行業,尤其是實體經濟。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ESG投資,這是時代的紅利。每個時代都會有特定的機會,關鍵在于企業能不能把握,以及自身的特質和時代能不能契合。
保險行業投資周期長、規模大,正需要一個具備良好前景的長期賽道,而保險行業帶來的資金和服務也可以為新行業帶來紅利。ESG投資成熟后,首發優勢明顯,收益多,參與民生服務也可以幫助保險行業提升影響力。
ESG投資已經是保險行業關注的外延的重要方向。保險行業未來會偏向于養老金的資源管理,它所掌握的資金數額大,有潛力匹配ESG投資。雖然銀行資產更大,也有綠色貸款服務,但更多偏向短期。
從大趨勢看,保險行業應該更積極地參與綠色發展。這是一次機遇,如果把握住綠色發展機遇,很有可能實現質的飛躍,進而提高保險行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
《21世紀》:保險行業應該如何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商敬國: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試驗田。以健康、養老領域為例,這需要全循環的實驗,而大灣區基本具備了打通循環的要素,如果能夠先行一步,將一個地方的循環系統跑通了,就可以給全國好的示范。改革需要載體落實,大灣區就是,并且可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作者:李致鴻,鄭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