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在售,火熱搶購!
業務增長放緩,償二代二期落地,2022年上半年的保險業面臨業務以及償付能力的雙重壓力。
【資料圖】
但對于很多險企而言,為了提升償付能力而增資發債并非易事,面對過往暴露出的種種違規關聯交易、隱秘實際控制人,以及由此導致的險企危局等,監管前所未有地強化了對于股東資質、資金來源真實性的審查,試圖從源頭掐滅風險。隨之而來的是部分險企股東由于資質無法滿足新的監管要求,或自身也面臨現金流緊張的情況,增資發債速度有所放緩。
不過進入2022年,償二代二期正式落地,屬地監管也漸入佳境,險企增資發債規模顯著增加,與此同時,那些不再滿足監管要求的險企股東們面臨著持股比例壓縮甚至出清的局面。
01
資金饑渴加劇,上半年保險業增資發債計劃規模超千億
慧保天下統計了2022年上半年險企的增資發債情況,包括已經獲批的以及等待獲批的在內,上半年,整個行業計劃增資發債金額已經突破千億大關。
對比前兩年,2020年全年保險公司通過市場化方式補充資本1044億元;而2021年全年,這一數字也不過1300億元。增資發債計劃規模擴充,意味著,2022年上半年,險企的資金饑渴顯著加劇。
具體來看,增資金額達到309.12-330.12億元之間,發債金額則在691.5億元左右。
即便只看已經獲批的增資發債案例:8家險企獲批增資,合計金額達到80.85億元;9家險企獲批發債,金額高達311.5億元,二者合計也將超過了390億元。
相較在原有股東范圍內進行增資,通過發債補充償付能力充足率通常涉及金額較高,例如上半年獲批發債的9家險企,最低發債金額也達到了5億元,最高則達到了200億元。
02
償付能力下滑,險企增資發債需求更加迫切
險企對于資金的饑渴,最根本的還源于償付能力的下滑,而2022年險企償付能力的下滑,甚至是大幅下滑,則主要是源于償二代二期的落地。
根據慧保天下的不完全統計,2022年一季度末,155家披露了償付能力報告的產壽險公司中,127家都出現了償付能力充足率的下滑,占比超過8成。
其中,在披露了數據的73家人身險公司中,相較2021年四季度末,共有68家險企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了下滑,占比超過93%。同時,46家險企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占比63%。
其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方面,僅有中荷人壽、中郵人壽、中華聯合、招商局仁和、中德安聯人壽5家險企出現小幅增加,分別增加了0.55、12、12.14、13.78、53.71個百分點。還主要是通過增資實現的。
在披露數據的82家財產險企中,相較2021年四季度末,共有58家險企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了下滑,占比近70%;56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出現下滑,占比約67%。
伴隨著償付能力充足率的下滑,不難發現,一些公司都紛紛開啟了增資、發債計劃。
03
非對稱增資盛行,部分股東持股比例遭壓縮
前文提及,由于監管對于險企公司治理監管全面強化,某些不再符合相應資質要求的險企股東正面臨持股比例被壓縮,甚至徹底退出保險業的尷尬。
例如,一些險企在增資中采用了非對稱式增資,只有一個或部分股東參與增資,進而導致公司股權結構發生變化,某些股東在險企的話語權有所增加,而有些則有變身小股東,話語權減弱的問題。
最典型的是近期宣布獲批增資的橫琴人壽,根據其發布的《關于變更注冊資本有關情況的信息披露公告》,公司將新增注冊資本人民幣3.845億元,每1元注冊資本對應2.26元,全部又一家股東,即珠海鏵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認繳。
此次增資獲批后,橫琴人壽注冊資本將由此前的20億元增加至目前的23.85億元。與之對應的,橫琴人壽股東持股比例也發生了重大變動:原來其5個股東各持有20%股權,增資后,珠海鏵創持股比例增至32.8%,其余股東股權均稀釋至16.775%。
在某些股東或因為不符合資質,或因為資金鏈緊張不得不退出險企增資時,也有另外一些具備資質,且自身發展良好的股東選擇逆勢加碼。這其中,國有資本成為非常突出的一支力量。
橫琴人壽的增資中,唯一出資參與增資的珠海鏵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國企。
再比如,近期,國寶人壽也在保險業協會官網披露公司股東變更情況,四川川商發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商發展”)擬將國寶人壽1.8億股(對應持股比例12%)轉讓至四川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金控”)。該項交易一旦獲批,川商發展將不再持有國寶人壽股權,而四川金控持股比例將從0%增至12%,成為國寶人壽的并列第四大股東。
決定要退出國寶人壽股東行列的川商發展是一家由四川省省委統戰部、四川省工商聯商會牽頭組織,川內近二十家大型民營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的專業投資公司,是典型的民營企業。
而將要接盤的四川金控是四川省內唯一的省屬國有金融資本控股及運營平臺,其實際控制人是四川省財政廳。此次股權交易一旦獲批,國寶人壽國資股東持股比例將從33.5%提升至45.5%。
在當下監管不斷收緊公司治理監管,反復強調資本穿透的情況下,這些有著相對良好信譽的地方龍頭企業、國有企業,或許就是當下最適合新興險企的金主了。
銀保監會不斷強化公司治理監管,提高股東準入門檻,導致滿足條件的股東已經為數不多;反過來,對于有意布局保險業的資本而言,其也由于擔心公司治理結構、管理團隊專業度等等,難尋好的投資標的。
艱難時刻,新險企又面臨緊迫的增資需求,國企出資增持成為最現實的方案。
不過,對于很多有意組建金控平臺的地方國企而言,不能忽視的一個現實困境是,按照當下的有關規定,其持股保險公司股權比例不得超過1/3,這意味著,其很難實現并表,實現對于保險公司的絕對控股。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