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一下子下發了四五個文件,還是有些出乎意料,但是由于此前已經做好準備已經調動各條線探討、研究政策怎么落地,機遇來了還是加班加點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四方聯測。”一位大型保險公司高管在談及籌備個人養老金業務時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
11月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了《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對個人養老金的參加流程、資金賬戶管理、機構與產品管理、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
這也如發令槍,打開了金融機構搶灘個人養老金業務的賽道。在首批個人養老金公募產品出爐,銀行調試和個人養老金賬戶測試的同時,保險公司也積極參與進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1月11日,中國人壽(601628)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在其“壽險APP”正式上線了個人養老金業務專區,提供個人養老金知識普及、問卷調查、信息披露等功能。
今年3月成立的國民養老保險公司表示,公司作為首批入選四方聯測的保險公司,正在參與人社部、行業信息平臺、合作銀行的聯合測試工作。
保險摩拳擦掌
個人養老金屬于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三支柱。2018年,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啟動,保險公司已經開始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但最后發展規模有限。
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后,金融機構摩拳擦掌,逐鹿萬億個人養老金市場,保險公司亦是如此。
據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產品方面,公司加速產品開發,全力開展個人養老金產品準備工作,積累養老儲備;同時,研發“國民養老規劃”微信小程序,支持個人及家庭一鍵開展基本養老金(第一支柱)、職業養老金(第二支柱)退休后領取金額測算。同時,針對國民養老已發售的養老金產品,研發智慧試算工具;在系統建設方面,已建成專業信息系統,通過個人養老金保險中臺實現了與多家銀行、行業信息平臺的快速對接及測試。
據記者了解,股東以銀行為主的國民養老保險公司將深耕銀行代銷渠道,已與近20家銀行建立了合作。
中國人壽則表示,客戶可通過登錄“壽險APP”個人養老金業務專區,先行了解個人養老金相關政策,參與問卷調查,待個人養老金配套政策全部落地后,即可根據個人養老需求在專區進行業務咨詢、權益查詢等相關業務,并選擇購買個人養老金產品。
“我們時刻在準備,一直在路上。”恒安標準養老保險董事長萬群表示。
長處與短板
“養老市場是一塊‘大蛋糕’,而且這塊‘大蛋糕’的前景非常廣闊,但并不是天然屬于保險行業。”普華永道金融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談及保險行業在發展個人養老金融的優劣時說道。
從養老供給端市場來看,五類參與養老金融的金融機構各有優劣。
周瑾表示,銀行(含銀行理財子公司)具備渠道、客戶資源、賬戶優勢,依托理財子公司,能不斷拓展和提升自身資產配置能力。券商的優勢是投研和投顧能力,可以提供綜合資產配置;不足是銷售渠道高度依賴于銀行網點以及線上渠道;公募基金的優勢是宏觀策略研究和二級市場的投資能力,因此從整體投資收益來說,公募基金會略勝一籌,但他們在渠道上的短板和券商一樣;信托具備豐富的投資經驗以及信托資產風格隔離特性,可實現保值增值,具備較高安全性,且可以和財富傳承結合;不足是目前實踐少,還沒有形成成熟模式,處于起步階段。
對于保險而言,周瑾認為保險(含保險資管)以養老保險產品作為核心,可以圍繞產品繳納端和支付端打造更大的服務生態,形成“大養老”生態圈優勢。而且保險公司的投資策略相對比較穩健,就收益確定性、長期性而言,略勝一籌;劣勢是投資能力偏弱。總體來說,服務屬性和金融屬性是保險機構的優勢,在服務屬性方面,提供服務尤其是支付端可鏈接的場景和服務。金融屬性上,相比銀行和公募基金,保險相對弱一些,尤其在投資回報、產品設計方面會稍顯劣勢。
而在平安養老險董事長甘為民看來,保險行業在大類資產配置和絕對投資收益方面具有優勢。他認為,個人養老金與保險資金、企業年金的風險偏好高度契合,三者均追求長期穩健的投資收益,在絕對收益的基礎上追求相對收益。平安養老險民眾養老金融產品需求市場調研顯示,81%的受訪者傾向于中低風險以下產品,44%的受訪者對養老金融產品最低期望年化收益是6%,34%的受訪者最低期望值是10%,該收益率水平與當前保險公司追求的長期平均投資收益率5%基本相當。
差異化競爭
國民養老保險公司總經理黃濤在中國壽險業轉型發展峰會上談及了公司在當下起步的打法。在他看來,養老金融不純粹是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養老金代表更寬泛的養老金融,要把養老金融做好,不完全是保險業能夠做的,也需要聯合其他金融牌照的公司。
縱觀整個市場的養老需求,中國的職業人群有8億左右,只有6000萬人有自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國民養老保險的目標是就是滿足這部分人群之外的人最迫切的養老需求,公司定位“普惠、專業、創新、安全”,希望給老百姓(603883)提供穩健、適用的產品解決方案。
黃濤表示,在戰略方向上加持專注專業,發揮特色做養老屬性強的業務從而獲得差異化的生存機會;發展定位上,堅持安全普惠,發力高端人群紅海市場之外的普惠市場;產品理念上,堅持簡單易懂,彌補保險產品相較于公募、銀行的復雜劣勢;投資策略上堅持長期審慎。
普華永道發布的《保險機構養老金融競爭策略研究》提供了四點建議,差異化定位、生態合作、優勢競爭、創新突破。
在周瑾看來,保險的競爭優勢在于支付端和服務屬性,需要利用支付端的優勢,去開拓養老服務的場景,與場景綁定,與服務鏈接,這也是保險相較于其他金融機構的長期優勢。為了滿足以上支付端場景的服務需求,保險支付端應鏈接大量服務能力,包括醫、藥、養、地、科、護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形成開放合作的生態圈,構建長期共贏關系。
周瑾表示,所有養老金融產品里,保險機構提供的產品是最長期的,行業必須經營好這個長期角色,立足服務屬性,揚長避短。創新也十分重要,目前適合國內保險機構的養老金融并未有標準模式,而國外的養老金融又與其經濟結果與政策體系有關,因此于國內的保險機構而言,必須要有所創新突破。
甘為民認為,第三支柱有兩個輪子,前輪是個人養老金賬戶,后輪是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產品。前輪是初始動力,前輪帶后輪,雙輪驅動。個人養老金賬戶是第三支柱的主陣地,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產品是第三支柱的主戰場。
在甘為民看來,由于受到稅收優惠覆蓋面以及稅優額度的限制,個人養老金賬戶充當了引導性的作用,引導民眾對第三支柱的關注和熱情。據業內保守估算,五年內僅享受稅收優惠的個人養老金融產品累計規模將破萬億元,但第三支柱中,不享受稅收優惠的個人商業養老金融產品未來發展空間將更加巨大。而這,也是金融機構布局個人養老金業務的另一掘金點。
養老金可持續性有挑戰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超過聯合國關于老齡化社會的界定(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以上,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以),而60歲以上老人的數量還在以平均每年2000萬-2500萬人的速度繼續增長,而生育率卻在不斷的走低。
此外,中國快速發展的老齡化進程還有其自身特點。在11月16日舉辦的2022泰康溢彩公益節上,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分享了其對中國老齡化特點的觀察:1.6億鄉村老年人退而不休、1億城鎮老年人或者說94%以上老年人在程度不同的養育孫輩。如何解決這一系列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需要持續進行探索。
我國養老三支柱不平衡,一、二、三支柱分別占比57%、43%、0.01%(這里第三支柱只包括是稅優和專屬養老產品的窄口徑),作為解決人口老齡化的重要一步,個人養老金融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站在機構熱情參與的當下,也有從業者對養老金的可持續性表示擔憂。恒安標準養老保險董事長萬群表示,目前養老金面臨的長壽風險管理問題非常嚴峻,80歲、90歲甚至百歲老人越來越多,人口長壽化無論對壽險還是養老險來說都構成巨大的問題。
在她看來,長壽風險管理,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性的問題,首先在底層技術方面,長壽風險管理建立在比較準確的死亡率的計算模型上,要有強大的精算技術的支持,但是現在用的死亡率模型,基本上都是基于過去的一些數據和經驗來做的死亡率模型,實際上世界正在快速發生變化:疫情對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健康方式、壽命,究竟有多少影響?生物技術發展、基因技術發展,對人類未來的預期壽命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的死亡率預測模型里是體現不出來這樣的一個發展途徑的。不能準確反映未來人口長壽發展的進程,目前所做的所有產品和服務,可能會面臨著可持續性的問題。
據萬群介紹,在管理模式方面,目前養老金的繳納和領取有兩種模式目前:DB(福利確定型計劃Defined Benefit Plan)模式,待遇確定,從退休后到死亡,企業對可以拿到多少養老金負有剛性責任;DC(繳費確定型計劃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模式,繳納的養老金確定,領取的養老金是不確定的。在上世紀,距今應該30-40年前,養老金管理模式主要是DB模式,從本世紀初或者上世紀末開始,養老金管理模式發生了一個特別大的轉型,由于DB模式下養老金已經資不抵債,企業負擔越來越重,在全球利率下行階段,投資的市場風險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企業養老金的計劃現了虧損情況,不少經濟體由DB轉成了DC模式,即由員工個人來承擔未來養老的風險,企業和個人都去繳納養老金,但是企業不承諾退休之后所能提取的養老金。
問題因此顯現:因為個人無論在投資能力、經驗、判斷上,和企業或者和機構比起來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在DC模式下,員工退休之后,養老金池子里的規模,投資的收益,未來能養老多久,都是不確定的,在全球經濟、政治、投資環境非常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養老金的可持續性,也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個月,英國就曾出現養老金危機。由于英國多數養老金一直采用負債驅動型投資策略(LDI)來對沖其負債(因為未來負債責任壓力太大,很多養老金管理機構,為了滿足負債端養老金支付需求,采取金融杠桿的方式來進行,例如,如果養老金需要在30年后向客戶支付100萬英鎊的養老金,那么養老金可以現在購買于該年到期的英國國債。再如,在利率走低的大趨勢下,做一些衍生品交易,購買金邊債券,然后做利率掉期),2022年以來,在全球央行加息潮的影響下,英國利率逐漸上行,國內通脹也飆升至40年的高點,特別是在英國政府宣布了半個世紀以來最激進的減稅計劃后,英國債市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長期債權收益率暴漲,當浮動利息支出超過了養老金所購買的長期國債的固定收益,意味著其利率互換產生了虧損,同時,養老金提供給投行的國債抵押品,因為國債收益率的飆升而價格暴跌,保證金和抵押品被耗盡,養老金承擔了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