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正式開閘,36座城市入選,銀行、保險和基金的混業競爭已經開打,第一批養老儲蓄、養老理財、養老保險和養老目標基金摩拳擦掌。目前,23家銀行和11家理財公司獲批開辦個人養老金業務,129只基金產品、7款保險產品入圍。
【資料圖】
自今年4月提出個人養老金制度以來,歷時7個月落地,不可謂不兵貴神速。這是既有自上而下的戰略推動,也有自下而上的市場考量,因此,從供給端看,可以說熱火朝天。
在需求端,當前也是踴躍的。養老理財額度基本靠搶,因為收益率顯著高于市場水平。不過,供給創造需求是其一,收入決定需求則是其二。
銀行一馬當先
4月,個人養老金被明確定義為賬戶制,而不再是產品制,銀行便在混業競爭中脫穎而出,一馬當先。
因為賬戶的首發性和唯一性,使得養老金賬戶一旦在哪家銀行開戶,基本上就鎖定了未來數十年的流水。因此,個人養老金正式開閘以來,銀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花式拉新,從幾十到幾百的紅包,圖的就是一勞永逸。
特別是,個人養老金的資金來源,更多來自存款的轉化,銀行居于其中,掌握渠道優勢,毫無疑問會推動存款向養老理財、養老儲蓄引流。這就意味著,在個人養老金市場開閘初期,銀行系的養老產品或將占據大頭。
銀行和以銀行為母行的理財子公司,構成了個人養老金市場最大的一極,相較于保險和基金,規模優勢和先發優勢更為明顯。但個人養老金市場是流動和開放的,基金和保險各有擅長,前者投研出眾,權益類資產投資的能力更強,進攻端占優;后者則突出“保障”,全生命周期的色彩更濃,甚至可以延伸到線下,屬于攻守兼備。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市場的偏好,會不斷位移,但偏好本身不會消失。
保險穩扎穩打
個人養老金的產品超市里,養老保險是最后官宣上架的,考慮到早在四年前就試點的稅延養老保險,確實有點起大早、趕晚集。
入圍首批養老保險產品的共有7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來自6家保險公司。既然是養老保險產品,進攻端,也就是收益率方面,需要提供不同風險組合,風險厭惡型投資者基本可以鎖定3.5%左右的收益率,風險偏好型投資者則可以博弈一下5%-6%的收益率,豐儉由人。
在防守端,也就是身故保障方面,都有所覆蓋,并且都不約而同做了加法,將失能、殘疾等列入責任范圍。保險姓保,這個杠桿是銀行和基金所沒有的。
總的來說,養老保險不能說冒尖,但絕對是個人養老金市場不可或缺的一塊版圖。特別是,勢大力沉的老齡化逼近,保險在保障方面的獨特優勢將被放大,并成為影響人們選擇的最大籌碼。畢竟,保險是一個“六邊形”的保障,并存在著延伸線下、醫養結合的市場想象空間,市場越是成熟,養老保險受青睞的程度越大。
統一大市場
中國歷史有個韻腳,戰國時期三家分晉,東漢之后三國歸晉,當然此晉非彼晉。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競爭到最后,是殊途同歸。個人養老金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理解為這樣一種折射:混業競爭,在競爭中水漲船高,彼此交融孕育出更廣闊的市場。
個人養老金,需要豐富的市場化產品不斷推高供需水平,養老保險也好,養老理財和養老目標基金也好,都是發揮各自優勢,既致力于收益率競爭,又進行差異化競爭,最后服務于財富傳承、資產配置和長期投資,服務于全生命周期的養老保障,在每個細分市場,都有爆款的可能。
暴利和快錢并不長久,長期主義是個人養老金的必答題,對于習慣了短線思維的市場兩端,機構和投資者,都需要再教育,以十年或二十年或更長時間尺度來度量投資,而不是三年五年這樣的“小周期”,更不是長投短做這樣的“偽創新”。
獨行者快,眾行者遠。銀行、保險和基金共同把個人養老金蛋糕做大,建立起老齡化的護城河,建立起資本市場的長錢機制,于國于民,都是一件大好事和大實事。
長按關注,精彩呈現
長按關注,隨時溝通
投稿有酬·爆料必謝
Azhihuibao@163.com
一周回顧
水滴加速線下布局:招聘兩大分公司負責人,6大崗位儲備人力!
個人養老金業務正式開閘!36地先行試點,“銀證保”爭搶首單!
從長城人壽股權再現轉讓,看中小險企買家難尋的處境!寒冬期還得靠“自救”?
北京人壽圍繞“以人民為中心”描繪新五年,培育“首善”文化!
難熬的保險業:償二代(||)下風險綜合評級引關注!A類近半降,不達標者增加!
首批保險系個人養老金產品公布!銀保監會:金融機構要主動作為!
保險版個人養老金“指南”出爐:門檻既抬高又降低!誰入圍首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