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2》發布式——“賬戶養老金與財富積累”通過線上方式舉行。光大銀行(601818)深圳分行副行長宋綱在論壇上表示,當前的企業年金賬戶沒有形成統一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設立規范,早期設立了較多的個性化賬戶,這也是為什么賬戶管理人叫苦不迭的重要原因。那么企業年金基金的個人賬戶數據沒有對資質賬戶管理人機構的政府層面提供強制的備份,就像我說的所有企業年金現在目前都是由市場化的機構運作,假設機構的系統出問題或者數據丟失,那是非常恐懼的一件事。大家至少國家層面上沒有給提供相應的機制,日本在政府還丟過養老金數據,何況我們機構而言呢。所以就會有賬戶管理人可能的失職風險。
談及對第三支柱養老金個人賬戶建議,他指出,現在建立規范的企業年金賬戶管理體系,賬戶轉換上是國家統一制定標準,員工離職會導致原企業年金的繳費從原單位免責角度,有可能對其離職員工進行保留賬戶,不投資或者保守投資,就造成這些員工年金資產,企業年金資產沒有轉出時,沒有獲得企業原單位的投資收益。其實可以參考會計準則的一些模式,把二、三支柱打通,我們3個月前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當員工企業層面的離職時,第二支柱的個人繳費以及企業歸屬個人的部分可以劃入第三支柱。當然,稅收等等一系列的需要配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下為宋綱發言實錄:
謝謝徐總。尊敬的鄭老師、各位同仁、媒體朋友、各機構朋友:
我今天是相對比較窄的視角,因為從業的原因,我2002年進入光大銀行的托管部,大概2004年開始接觸養老金業務,2006年比較正式地才開展全市場化的服務,作為賬戶養老金不得不說企業年金賬戶是國內真正意義的由市場化運作而且非常規范的賬戶管理模式,基本養老的形式還是有特殊的安排,只有企業年金在特定的歷史環節上承擔了這樣重要的職責。今天花點時間給各位匯報一下這個歷程,同時把我的一些建議和觀點也共享一下。
企業年金的個人賬戶的建立過程分了大概四個階段:1991年基本養老轉向由國家層面上完全地統一制,變成企業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這才開始有。其實那時候已經有補充養老的概念,只是各種各樣的形式,并沒有把它完全地約束下來。同時這種賬戶很多是臺賬形式。那么到了試點時期,關鍵是有些政策性支持了,這時候大量的央企建立了初期的補充養老,這個時期將近經歷了10年時間。而真正的確立就是企業年金的兩個辦法,20號文、23號文出臺以后,2013年-2014年。在稅優業界的大家一致呼吁一下,2013年最終確立了現在的國內的企業年金賬戶管理模式,就是按照新的稅優方式來實現的。
個人賬戶基本結構發展過程就分成了四個階段:固定賬戶階段就是那時候2004年、2005年明確了,尤其2005年各家首批,大概10家賬戶管理人際溝,8家賬戶管理人際溝根據各自了解的情況趕快開發系統,這是6個固定賬戶,個人稅前、稅優、稅后,企業稅前、稅后等等。再有自定義賬戶階段,這時候麻煩在哪呢?很多從央企等等各歷史成因上有個性化的需求,包括一些大的央企做了一些中人賬戶的繳費安排,比較特殊變成一大堆資金賬戶的結果。稅優階段是2013年103號文之后,這個時候非常明確地把稅優確定下來。而這個稅優確定下來,大家和理解歧異又不太一致,所以大家又討論了很長時間,各地方,尤其是繳稅階段如何繳稅,大家又爭議了一段時間,然后最早是深圳還有幾個重要的省市發文才把這個慢慢確定下來。最終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可以互轉的階段,因為職業年金從2014年10月31日確立以來,加上從2018年、2019年、2020年,直至拉薩最后一個省市自治區市場化,職業年金整個完全強制全部建立了。這時候企業年金就會出現企業人員和政府公務人員互轉的問題。
(圖 見PPT)這個圖的確是歷史成因搞得太復雜,所以給出企業年金個人賬戶的結構圖,這樣一張圖是我這次合作作者用友金融伙伴們提供的,他也是在主流市場上提供最多的賬戶管理人系統。我直接拍腦袋講,各機構可以講清楚這張圖的不過兩三個人,說多點全行業也就50個人能把這些結構前后講清楚,的確搞得比較復雜。職業年金賬戶簡單一些,因為職業年金賬戶現在由各地社保專門成立了相應的賬戶中心,在社保中心下設立的機構。企業年金完全由市場18家專業的賬戶管理人機構提供這樣的服務。
企業年金個人賬戶的數量增長情況非常有意思,2001年1.75萬個,到2021年末已經達到11.75萬個,企業數,20年間增長了6.7倍。職工從655萬人到現在將近3000萬人。其中2014年-2017年后面簡單說為什么比較平緩。積累的基金首次突破千億花了整整8年時間,大家知道現在職業年金雖然繳費各種原因已經開始到了一個小的瓶頸期,因為職業年金是2014年的積累,可能各機構很快要過到2萬億,但是一開始大家今年年初大概有1.4萬億了,真正市場化運作不足兩年時間。而企業年金破千億8年時間。2007年企業年金積累1519億,首次突破萬億的時候,耗時17年,真的很久。2016年企業年金達到11075億,第二次突破萬億就快了,在2020年,用了大概5年時間,現在2.2萬億,最新的數字已經破3萬億,因為最近我們還沒有統計到今年年底的數字。
(圖 見PPT)企業年金的七葉樹和職工數的變化過程,很有意思的這幾年。為什么平了呢?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問題所在,當時我們沒有像這次第三支柱國家級的專業的數據的中心,機構那個時候還沒有把“卷”字說得那么強烈,大家也是為了卷,大家互相競爭我在這個行業中提供的服務數量,難免會把一些非企業年金的賬戶記錄也計入在了極夜年金賬戶系統中,有些是企業企業養老計劃、其他的福利計劃也充做了企業年金賬戶數報給人社部,人社部沒有太好的技術手段來獲取數據的真實性,那么也就接受了這個數據了,接受的結果發現會有很大的問題。那么又不能把這個數往回捋,那就以時間換空間,大概花了這么長時間,把錯誤的數字全部替代掉。所以大家看到了企業年金企業數和個人數的增長,企業數還好看一點,個人數的增長在整個歷史數據上這3年是停滯的。
企業年金個人賬戶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第三支柱養老金賬戶的啟示我做幾點建議:
一是當前的企業年金賬戶沒有形成統一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設立規范,早期設立了較多的個性化賬戶,這也是為什么賬戶管理人叫苦不迭的重要原因。那么企業年金基金的個人賬戶數據沒有對資質賬戶管理人機構的政府層面提供強制的備份,就像我說的所有企業年金現在目前都是由市場化的機構運作,假設機構的系統出問題或者數據丟失,那是非常恐懼的一件事。大家至少國家層面上沒有給提供相應的機制,日本在政府還丟過養老金數據,何況我們機構而言呢。所以就會有賬戶管理人可能的失職風險。
第二部分對第三支柱養老金個人賬戶提幾個建議,這篇東西是我們幾個人大概9月初完稿的,當時沒有知道今年年底第三支柱很明確已經確立可以繳費了,現在建立規范的企業年金賬戶管理體系,賬戶轉換上是國家統一制定標準,員工離職會導致原企業年金的繳費從原單位免責角度,有可能對其離職員工進行保留賬戶,不投資或者保守投資,就造成這些員工年金資產,企業年金資產沒有轉出時,沒有獲得企業原單位的投資收益。其實就可以參考會計準則的一些模式,把二、三支柱打通,我們3個月前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當員工企業層面的離職時,第二支柱的個人繳費以及企業歸屬個人的部分可以劃入第三支柱。當然,稅收等等一系列的需要配套。
建議完了之后回顧一下,因為從業的原因,全過程對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了解多一些,尤其光大銀行也是首批銀行中獲得雙資格的銀行,當時只有工行、北京工行光大、上海交大、深圳招商,2005年的時候。我們拿到這個資格的時候也是投入非常早,在2016年我跟我們幾個合作伙伴寫過一篇,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個人賬戶的管理與創新,我今天早上又翻了之前的文稿,發現當時我們已經提得很清楚了,企業年金賬戶平臺如果可以統一建立,尤其是國家強制備份層面的統一建立,將會非常有意義。現在回想起來,如果8年前、7年前可以把這個事情建立了,實際上就是把個人賬戶養老金賬戶就已經建立了,它可以提供很好的安排,非常清楚。跟當時我們設想是完全一致的。只不過現在是個人賬戶養老金來實現了。非常好,也證明至少我們當時的設想是完全正確的。
最后花點時間做一個有意思的分享。對第三支柱養老金個人賬戶的參與率的判斷。先不管別人,我們光大總行也給了我們3萬戶、4萬戶開個人賬戶的預算和責任,要求明年一季度開出這么多戶來。大家到底什么時候,怎么參與,我們做了小的問卷,先調查光大銀行深圳分行,現在有1100正式員工,其中問卷回來大概700多份。有30%的同事不愿意參與,大體上估了8000塊錢是很重要的坎兒,是月收入的稅后現金部分,如果8000以下參與率就會低很多,因為銀行福利還是可以的,我們有企業年金、社保繳齊的、各種各樣的福利安排。我們也是國有銀行,收入水平有限,也沒有高到那個程度。同時也說明現在還有很大的問題需要解決,沒有太多的參與率想參與。而且大概能參與的也不過就是不到1/8,愿意參與頂格繳面,就是銀行前1/8收入較高的,至少月收入在1.5萬以上。
這時候看一組數字,國家統計局2021年規模以上企業的年均工資是8.8萬,城鎮非私營單位平均工資10萬塊錢,10萬塊錢平均下來就是8000,這可是平均數,可不是中位數,中位數要比這低很多。所以我的最簡單的判斷,近3年內最有可能參與個人養老金賬戶開戶的還是企業年金的這些參與人員,昨天光大銀行上線了批量開戶的功能,就是在我們光大銀行代發的央企、國營部門的HR跟我們一溝通,缺什么我們幫你開,只要員工點一下“YES”就可以了,讓他體驗很好,仔細盤下來最大可能性還是這3000萬人是最主要的個人賬戶的形成來源。至于其他的人,完全個人有比較大收入來源的不會在意這點點的延稅安排,或者是收入低的私營部門更不用想了,每個月那么低的收入很難拿出比較大的金額。如果拿出300、500,意思也不是非常大的,非常年輕的時候,要到退休的時候才能領取,所以這需要相對有一段長的路要走。就跟今天幾位專家講的是一樣的,我們也有這樣的擔憂。
今天的匯報就到這里,謝謝鄭教授、齊博士,謝謝各位的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