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諸如董事長、總經理等重要的管理崗位變動,在任何企業都屬于正常的調整范疇,但如果在一個行業中這類重要人事更替頻繁而持續地發生,可能本身也說明、印證了很多問題。
結合非上市險企在前些日子公布的2022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以及市場上的公開消息與公告,據《今日保》的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今,又有17家壽險公司及31家財險公司更換了董事長及總經理,再現大規模的換帥浪潮。除此之外,行業中還有約50家險企董事長或總經理職位空缺,這也意味著密集的人事調整在2023年仍未是退潮的時候。
【資料圖】
理論上,每一次高層人事變動,其背后必定伴隨著更加廣泛的班子成員調整,以及險企發展戰略、業務模式的變化,也成為一個人們觀察險企、行業的窗口。在絕大多數時候,這種調整,本身也以公司的良性經營與走上發展正軌為根本目的,只不過,當重要人事變動頻繁發生,甚至已經成為行業一種常態之時,必然伴隨著戰略上的搖擺乃至業績上的波動。
特別是自行業轉型啟動以來,疊加宏觀經濟環境與政策的影響,行業與市場的種種經營壓力與挑戰可以說在2022年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險企與管理者面臨著都是幾十年從未遇到過的局面,以往經驗與模式的邊際效用急速遞減,疊加一眾中小公司本身股權結構的脆弱與經營基礎的薄弱,都讓曾經的“換帥如換刀”,成為了流水席與走馬燈的循環。
當然,這么多年來,大家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
1
-Insurance Today-
6大頭部及其子公司變陣
制度化底蘊維系整體穩健
不過,對于保險業的巨頭險企來說,高層的人事調整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制度,特別是在董事長、總經理這種最為重要的層級崗位上更替也較行業來說更謹慎而規范,確保了一定時期內的戰略一致性與持續發展、長期經營的穩定性,這也成為頭部險企們一種重要的經營底蘊。就在2022年,國壽、人保、平安、太保、新華及太平等六大保險巨頭的產、壽險子公司都出現了重量級人事變動。
國壽集團及旗下壽險、財險子公司都經歷了將帥人事調整,在2022年執掌國壽集團的白濤親自領銜國壽壽險,擔任董事長,趙鵬就任總裁,國壽財險則由集團總裁蔡希良掌舵,從整個集團層面完成了高管層“大換屆”。
新華保險(601336)將帥齊換,新任董事長李全與總裁張泓就位后,如何改善這家老牌巨頭在2022年面臨的新業務價值與利潤狀況,也將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人保壽險、平安產險、太平財險、太平洋(601099)產險同樣有高管履新。其中,人保壽險的董事長與總裁職務都在這一年由集團高層親自坐鎮,被業界視為人保壽險“湘江突圍”戰略的快步疾行。畢竟無論是在壽險頭部行列還是在人保系統之中,人保壽險都需要進一步釋放優勢、建立核心競爭能力,真正展現出自身價值與在系統、行業中的重要地位。
總體而言,頭部險企的高管人事調整更多源于國企領導班子正常的任期換屆,以及集團整體的戰略安排。盡管現實經營壓力同樣不小,但自身的實力基礎與制度化的保障,都讓巨頭們保持著較為平穩的節奏和步伐。
2
-Insurance Today-
17家中小壽險公司換帥
行業性虧損再度考驗險企耐心?
2022年,中小壽險公司董事長一職發生人員變動的共有8家,總經理一職發生人員更替的則有10家,其中和諧健康在一年中同時更換了董事長與總經理。雖然從數量上看似乎并不算離譜,但結合一眾正在路上的股權轉讓及增資運作,也意味著這人事變化仍將頻繁。
特別是據2022年非上市險企們的償付能力報告統計,如不考慮處于巨頭之列的泰康人壽,那么中小險企實際在這一年已經面臨著超過90億的虧損局面。這無疑更加考驗股東對于公司及管理層的耐心。
當然,股權變動通常是中小險企高層“換血”常見的原因。
比如,業內首家合資轉外資的壽險公司中德安聯,在2021年11月中方股東中信信托將其持有的49%股權轉讓給外資股東安聯中國保險控股后,中德安聯正式轉為外資險企,于2022年9月完成人事調整,原中方股東董事全部退出,來自“安聯系”的副董事長阿努莎·塔夫拉吉接替蔡成維擔任董事長。
和諧健康繼2019年被大連福佳集團收購后,在2022年也首次敲定了空缺近三年的董事長人選,趙建新正式擔任了和諧健康董事長。此前,這家公司一直由實控人王義政全面負責經營管理工作。并且在這一年5月,和諧健康還正式任命沈喆颋為總經理。
一些較有實力的中型壽險公司,也在換帥之后出現了實質性的戰略轉型動作。
繼中郵人壽首個市場化招募的總經理在2021年就任后,2022年也進行了董事長位置的調整,并且隨著韓廣岳正式擔任董事長,中郵人壽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不僅價值能力全面提升,而且類個險經營、銀保多渠道合作以及健康險銷售等方面均取得突破,以市場化手段強化數字化能力、資產負債管理能力等方面也在持續落地之中。
結束了自身歷史階段、走向新發展時期的華夏人壽和天安人壽也在這一年分別確立了趙松來和李源為各自的新任總經理,兩家老牌壽險公司的未來發展走向自然也一直受到業內外的關注。
而更多的中小公司則是基于資本金的壓力,在保費結構的擴張與收縮中反復徘徊,而這個時候,其實已經跟換不換帥關系不大了。
3
-Insurance Today-
31家中小財險公司帥位更替
盈利難掩普遍性動蕩
2022年,比起壽險業近乎慘淡的業績,財險業的日子看上去好過不少。據對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統計,73家非上市財險公司2022年凈利潤達69.92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8.92%,不少公司更是實現了保費規模與利潤的雙漲,特別是一些小公司都有拿得出手的數據表現。
然而經過梳理不難發現,2022年,中小財險公司換帥仍舊多于壽險。盡管市場表現回暖,但這一年保費和利潤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車險對綜改環境的進一步適應與較低出險率,進而在經營數據上出現的反彈。而財險市場的“馬太效應”仍在不斷加劇,中小險企的經營壓力和局面,其實也并未有實質上的轉變。
其中典型者如更換了總經理的合眾財險和新董事長履職的泰山財險。
根據2022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合眾財險2022年度凈虧損0.92億元,成立8年來累虧已達4.47億元。泰山財險2021年由盈轉虧,2022年虧損進一步擴大,全年凈虧損3億元,凈資產收益率-14.57%,投資收益率-0.09%,綜合投資收益率-0.75%,經營狀況難言樂觀。
同樣也有因股權結構復雜而高管不斷變動者。
在當年4月正式完成總經理更替的亞太財險雖然在2022年實現盈利,不過其業績也因這些年的股權變化而波動不已,甚至呈現出一種循環的勢頭。
一些巨頭之外的財險第二梯隊出現重要人事變動。
中華聯合董事長完成換屆,高興華接替徐斌出任新一任董事長。而前人保名將華山則正式加盟同屬第二梯隊的陽光財險,擔任總經理。不過這類公司,在經營表現上也明顯更加穩定。
2022年,兩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及泰康在線也都迎來新總經理上任,憑借著特色經營,兩家公司也都已進入較為平穩的盈利周期,雖然距離探索出一條屬于互聯網保險的高效增長路徑還有些遙遠,但比起其他中小財險公司的境遇來說,他們在差異化的經營上,已經在走出自己的道路。
4
-Insurance Today-
約50家險企空缺董事長或總經理
是無人可用還是有沒有都一樣
據《今日保》不完全統計,2022年險企董事長職位空缺的共有21家公司,而總經理職位空缺的公司則達到28家。相比于2021年度,總經理空缺從44家減少為28家,有所緩解,董事長的缺位則從6家漲到21家。
部分險企在董事長空缺后,由董事會其他成員主持工作,如弘康人壽、中銀三星、匯豐人壽、工銀安盛、建信人壽、國元農險、恒邦財險等;部分險企總經理缺位,則由臨時負責人或副總經理主管日常經營,如信泰人壽、財信吉祥、小康人壽、君龍人壽、中韓人壽、安華農險、都邦財險等。
更加復雜的情況則出現在部分董事長與總經理雙雙缺位的險企中,如華匯人壽、三峽人壽、百年人壽、海峽金橋、富德財險、安心財險等。其中的三峽人壽、海峽金橋、富德財險和安心財險更是既無擬任人選,也未指定臨時負責人。
相較于主持實際經營的總經理,險企董事長大多由股東方的人員擔任,本身的職責不需要非常嚴格與專業的行業經歷。而在這一年中,董事長空缺數量的增加,或許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小險企股東方、投資人的信心與預期。
保險行業本身持續投入多、回報周期長,加上利率與市場等因素,都將考驗一家公司的上層定力與堅持。尤其在大多數中小公司中,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在實踐中仍然模糊,在更加艱難的市場環境下,無論是作為所有者利益代表的董事長還是對實際經營負責的總經理,都會越來越知難而退。
事實上,也有行業資深高管公開在文章中表示,部分險企總經理與董事長的職責和權限界限不清,而且總經理更換頻繁,嚴重影響公司經營的穩定性。
只不過,在當前的局面,如果改變不了經營狀況,其實很難說是哪一方的責任更大。如果大家都要靠大環境的利好和風口來粉飾自身能力的話,那的確是用誰都一樣。
畢竟曾經錦上添花的水平再高,也對力挽狂瀾毫無幫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