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防疫政策調整、春節假期之后,一切都在快速回暖,2023年開局的人身險業也是如此。
(資料圖)
01
地獄開局,上市險企開門紅首日遭遇集體滑鐵盧
2022年末的防疫政策調整短時間沖擊險企增員展業節奏,加之2023年春節假期提早至1月下旬,多重因素影響下,2023年壽險業開門紅普遍不被看好,從首日的結果來看,確實堪稱“地獄開局”“最差開局”。
這一天,頭部機構多遭遇史無前例挫敗。僅就最為看重的個險新單期交保費而言,當天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601336)、太平人壽同比增速分別為-16%、-58%、-34%、-56%。
僅中國人壽(601628)是個例外,其繼續秉持提前備戰的傳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環境劇烈變化對于開門紅的負面影響,1月1日,其個險新單期交保費同比增長8%左右。
或許是開門紅首日的慘淡激發了人們的斗志,或許是疫情政策調整影響快速淡化,各險企在經歷了首日的慘敗之后,力推業績快速反彈。
從行業交流數據來看,2023年1月份,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的個險新單期交保費同比增速分別達到0.4%、-13.5%、-31.3%、-35%,相較首日表現均顯著改善。
受業務結構影響,新業務價值走勢普遍優于個險新單期交保費走勢。1月份,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的新個險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速分別為-4%、-6%、0.45%、6%、-31%。
02
開啟二次沖刺,2023年上市險企或結束新業務價值負增長局面,核心指標觸底反彈
2022年末,考慮到疫情政策調整導致險企不得不大量居家辦公,以及春節假期的影響,多位業界人士就曾表示,業績壓力之下,2023年的開門紅一定會根據疫情防控情況有所延期,重點移至2月甚至3月,這也將導致保險公司全年業績高峰發生變化,打破往年的開門紅節奏。
現實的情況完全印證了上述想法。據了解,由于1月業績未達預期,許多險企已經計劃在2-3月開展二次業績沖刺活動,而新的目標是實現新業務價值的正增長,乃至兩位數正增長。
從產品來看,二次沖刺的產品也主要是以儲蓄型產品為主,年金/增額終身壽+萬能賬戶仍是主力。也有公司將重疾險作為主力產品,為增加產品吸引力,會附加一系列增值服務。
受2-3月險企普遍開展二次沖刺的影響,業界紛紛預測一季度人身險新單保費或將呈現典型的前低后高走勢。
東吳證券發布的最新研報就預計2023一季度上市險企新業務價值增速基本持平,上市險企新業務價值增速排序為:太保(+3%)>國壽(+2%)>平安(-5%)>新華(-6%)。
從更長的時期來看,隨著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持續回暖,消費意愿的提升,以及險企資產端的持續改善,人身險業前低后高的趨勢或將持續全年。
有預測認為,2023年全年,中國人壽、平安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等上市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將結束持續數年的負增長態勢,全面反彈,實現個位數的正增長。
03
個險繼續向下,人力從900萬到不足300萬,僅僅用去3年時間
雖然觀點普遍認為上市險企新業務價值將在2023年全面觸底反彈,但必須看到的是,個險向下的態勢短時間內仍無法扭轉。
數據顯示,2023年1月,上市險企的代理人數量仍處于兩位數的快速下滑之中。人力數量在50萬以上的僅剩中國人壽一家;太平人壽踐行積極人力政策,人力雖也有所下滑,但已經實現了對于太保壽險的反超,暫居行業第三;而新華保險人力在5家上市險企中墊底,已經不足20萬。
國內個人代理人數量從2019年底900多萬的高峰,到2022年底規模不足300萬,跌去2/3,僅僅用了3年時間。
而這300萬還僅僅是在冊實力,實動人力、全職且收入能達到社會平均水平的代理人數量,還將遠遠低于這一數據。
不少觀點指出,要想止住目前不斷下滑的態勢,個人代理人渠道亟待重新定位,在產品、服務等方面尋找新的突破點。
一方面,個人代理人渠道傳統優勢險種重疾險的銷售仍未修復,而護理險等新型健康險的市場接受度仍舊不高。
另一方面,由于剛兌屬性以及逆周期屬性,儲蓄型產品成當下市場主力,但隨著利差不斷縮小,利差損風險不斷加大,這些屬性優勢將面臨持續壓縮。更重要的是,相較于其他理財產品,代理人渠道成本高的問題難以根治。
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個人代理人渠道或許就難以徹底實現蛻變新生。
04
銀保地位凸顯,但費用驅動模式走向終結,亟待價值重塑
個險繼續向下,銀保繼續向上,倒逼整個行業不得不重新審視銀保的重要性,以及可能性。
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3年1月,銀保新單規模突破3100億元,同比增長4.3%;新單期交保費表現更加亮眼,突破900億元大關,同比增速更達41%。這意味著,銀保渠道再也不是單純的規模擴張渠道,其已經開始成為重要的價值創造渠道。
從具體的市場主體來看,傳統銀保大戶大家人壽、中郵人壽等繼續高歌猛進,而同時,傳統的個險大戶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等也持續加大對于銀保渠道的投入力度。
交流數據顯示,1月中國人壽銀保渠道新單規模、新單期交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29.7%、8.4%,而平安人壽兩個數據分別為71.5%、59.8%,太保壽險則分別為-1.7%、422.8%,均增長迅猛。
保障型產品不振,儲蓄型產品支撐起壽險發展根基的大環境下,銀保渠道客戶優勢、場景優勢持續凸顯。
不過銀保渠道也仍面臨不少困難,最突出的是市場競爭持續升溫下,手續費不斷上揚嚴重拖累險企經營效率的提升,侵蝕其盈利能力。
尤其“償二代”下,資本短缺問題凸顯,險企必須同時衡量資本、現金流、成本等問題,切實提升經營效益、提高資本回報率,這倒逼險企加速銀保渠道升級。
有觀點指出,銀保渠道要想擺脫手續費競爭,短期看須提升服務能力,以服務贏得市場;長期看,則須徹底從保險公司向銀行支付手續費,走向銀行、保險利潤共享,而后者意味著銀行保險雙方合作不斷深化,甚至走向資本整合,要么銀行收購保險,要么保險收購銀行,要么達成一對一深度戰略合作。
自2018年部分上市險企個險新業務價值出現負增長至今,人身險行業一直在轉型中奮力前行,期間新冠疫情持續三年的負面影響,更令轉型難上加難,如今,市場環境持續回暖,在發展中根治頑疾成為可能,2023年,或許就是行業期待已久的拐點之年。
< END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