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中介市場正在進行深度“洗牌”。監管趨嚴、市場低迷、業績下滑的多重壓力之下,保險中介經營主體的生存狀態也愈加分化,在監管清理整頓“小散亂”政策下,大批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中介機構被注銷或自行退出市場,另有部分“殼”資源,正在市場上加速流轉,交易升溫。
值得關注的是,新勢力也在涌入,包括健康醫療機構、新能源車企等,保險中介市場的生態亦在往專業化、特色化的路徑發展。經過一輪輪的“大浪淘沙”與業外新企業的加入,保險中介市場有望在“量”的基礎上實現“質”的優化。
市場飽和,“炒牌照”空間縮水
【資料圖】
藍鯨保險關注到,近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指南針(300803.SZ)披露公告稱,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全資子公司北京指南針保險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指南針保險經紀”)100%股權,首次掛牌價格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
如此次交易順利完成,指南針將不再持有指南針保險經紀的股權,不再納入公司合并報表范圍。但由于股權轉讓采用公開掛牌轉讓的方式,最終能否成功轉讓以及最終轉讓價格尚且無法確定。
對于轉讓原因,指南針表示,一方面是為遵循國家金融分業經營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公司近來年一直著力發展證券投資咨詢業務,未將工作重心放在保險經紀業務的拓展上,保險經紀業務收入呈現逐年降低的趨勢,收入僅為用戶續費產生的經紀收入。2020年、2021年公司保險經紀業務的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僅分別為0.13%、0.05%。
從整體情況來看,指南針保險經紀資產總額5035.23萬元,負債總額66.88萬元,凈資產約4968.35萬元,為一家全國性的保險經紀公司。
同期,北京產權交易所平臺上,中國中化控股旗下中國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掛牌轉讓藍星保險經紀有限公司100%股權,注冊資本5000萬元,展業范圍為全國,掛牌價格暫未披露。
這只是保險中介牌照轉讓的一角。藍鯨保險關注到,在部分保險同業交流群中,也頻有保險中介牌照轉讓的消息,主要是保險代理公司和保險經紀公司。區域類保險代理牌照在百余萬元,江浙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價格會更高些;全國性保險中介牌照的價格則在千萬元以上,具體價格根據分支機構數量、實繳資本波動。
一位保險業內人士介紹,保險中介機構的牌照也就是其“殼”價值,主要取決于以下方面,譬如,是否是全國性牌照,是否具備互聯網經營資質等,以及無擔保項目、無借貸項目、無法律糾紛、無債務糾紛等,有的收購方還會考察在機構主體在經營中是否出現過嚴重違規等情況。其介紹,在相對飽和的保險中介市場,尤其是財險市場,“炒牌照”的現象較以往有所回落,市價相對平穩,但交易市場整體升溫。收購方主要謀求協同效應,近年來保險中介市場的進入者主要以健康醫療機構、新能源車企、保險科技公司及部分有保險中介需求的國企為主。
其補充道,只有一些比較優質的全國性保險中介牌照可以待價而沽,部分小型機構需要費用支出來維持基本運營,避免因為無業務、無人員、無場地等“三無”問題被注銷,若營收不佳、難以負擔成本,會希望盡快轉手,因此,未來牌照轉讓可能會較多。
監管機構大力整頓保險中介“小散亂”
在監管機構大力整頓保險中介“小散亂”的政策導向下,一些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中介機構被市場“大浪淘沙”,清理出局。
據藍鯨保險不完全統計,在強監管與激烈市場競爭之下,保險中介行業清虛、去劣持續,2021年至今,約有3000多家保險中介機構離開保險市場,僅2022年以來就有1300多家保險中介機構被注銷保險中介許可證。
同時,新勢力也在涌入,保險中介市場的生態亦在往專業化、特色化的路徑發展,市場主體走向分化。
首先,頭部保險中介加速轉型,以及有“平臺化”趨勢。舉例來看,近日,泛華控股集團接連收購吉林世安保險代理、武漢泰平在線保險代理兩家保險中介公司,近期或還會再收購一家保險中介公司。面向保險市場,泛華提出擬打造泛華開放平臺,通過總代理的模式,擬對接300-500家中小保險代理機構,賦能保險中介機構及個險銷售主體。
其次,互聯網保險平臺把控入口,精細化經營流量型業務。以騰訊微保、支付寶螞蟻保、水滴保等為代表的平臺,把控場景化消費趨勢,洞察客戶需求,精準營銷,通過定制化產品和優選產品,穩占市場。
再次,業外勢力積極布局,延伸產業鏈。典型的一類,就是以蔚來、理想、小鵬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以直接收購或成立保險中介機構的方式,擠入保險賽道。這類造車“新勢力”延伸產業鏈,通過汽車“后市場”的服務增加用戶黏性,發掘新的盈利點,利用對于車輛定損、零配件方面的專業優勢,在車險精準、差異化定價以及專屬保險方面進行深耕。
在大健康領域,美年健康(002044)收購一家全國性保險經紀公司,規劃落地保險業務,其目標是憑借每年現有的預防醫學體系與海量健康體檢數據,構建“專業體檢+智能診斷+專科診療+保險支付”的數字化健康服務平臺,致力于打造中國版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在接受藍鯨保險采訪時表示,業外企業基于自身優勢以及與保險行業的交點拓寬生態,發揮產業協同效應,不僅能為主營業務帶來補充優勢,也能提升市場估值。從監管環境來看,保險中介機構要取得監管部門批復的經營許可證才能經營相關業務,但手續相對繁瑣復雜,通過收購保險經紀牌照獲得保險業務資質或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此前,銀保監會中介部主任姜波在署名文章中表示,“保險中介機構質量同行業高質量發展和消費者多元化保障需要之間還存在差距,有的機構經營管理尚未擺脫粗放生長方式”,保險中介監管要準確、清醒把握這一現狀,通過完善市場規則、規范市場行為、引導優質發展、提升服務,推動保險中介行業在“量”的基礎上實現“質”的優化。從市場情況來看,保險中介行業已在加速洗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