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煒
一開年,行業兩個當家險種,雙雙遭遇開局不利——
壽險之個險開門遇冷,財險之車險一月負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這仗該怎么打?
是壯志豪情大干快上,補上過去幾年的憋屈與缺口?還是再觀經濟大局,摸準消費行為變化謹慎探行?
這,成為2023年行業的開局之問。
答案在哪里?或許可以從各市場主體的年度工作會中找到線索。
2023年的春節來的太早,“總結過去一年,部署新的一年”的年度工作會議,大都安排在了節后, 所以近期一個來月,召開年度工作會成為行業整齊劃一的動作。
盡管從全行業看,過去的2022年,在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保險業經歷了一段尤為艱難和困頓的盤整——縱然保費收入相比2021年的4.05%增長,有了0.65%的增幅,但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2022年保險業經營數據,保險業年內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約4.70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行業匯總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58%,相比于2021年的4.05%略有擴大,但屬低速增長。這,是保險復業40多年來罕見的。
但具體到行業的市場主體,既便在如此困局之下,多數公司仍然逆勢取得了一定突破,經營目標基本達成,業務穩中有進。這,為暗淡的行業注入了一抹鮮活。
不僅如此,行業依舊表現出發展的韌性、信心和決心——
根據《今日保》對10家壽險公司及17家財險公司工作會議內容的梳理, 2023年,高質量發展、風險防控、數字化轉型仍是行業主基調;看好經濟回暖、資本市場復蘇,強調投資能力提升,也是普遍共識。
而在這些共性之余,身處不同梯隊的市場主體也有不同攻打方向。
讓我們看看,哪些高頻詞匯是行業關注的重點,又將預示著怎樣的發展方向——
1
-Insurance Today-
頭部壽險公司最關心什么?
價值、服務與隊伍
先看壽險。
讓我們看看頭部公司關注的重點——
盤點中國人壽(601628)、太平人壽及人保壽等行業頭部公司的2023工作會議內容,多數將提升業務價值和服務能力作為2023年的重點戰略。此外,應對去年壽險業人力繼續滑落的形勢,隊伍建設也是頭部公司會議的一大焦點。
三家頭部公司不約而同強調了提升業務價值、服務能力,強化隊伍建設,結合今年1月幾家險企的開門紅數據,中國人壽1月保費收入同比減少2.46%,太平人壽同比減少6.9%,人保壽險同比更是大幅減少15.81%,未達預期。在壽險業尋求轉型接下來的路上,業務、服務、隊伍及渠道關乎產能,是壽險公司發展真正的內驅力,三家頭部2023年著重于修煉“內功”的選擇,也就不難想象了。
2
-Insurance Today-
中小壽險公司如何應對生存壓力?
強調降本增效與長期主義
那中小壽險公司今年的發力點有哪些呢?
與頭部公司相比,多數中小型壽險公司在2023工作會議中都強調了提升業務價值、堅持長期主義、降本增效。如果說2022年壽險業幾乎經歷了數十年來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那中小公司的經歷更為掙扎,面臨的生存壓力也更加嚴峻。
這從部分公司的2023年發展規劃中可見端倪——
中小壽險公司對成本與效益的顧慮,從今年開門紅的情況也可佐證。據一些不完整的行業交流信息顯示,中小險企2023年首月保費數據參差不齊——許多公司不僅新單保費下滑,總保費同比減少的也不在少數。而如果業務結構無法真正得到優化,這些公司面臨的嚴峻生存壓力將會在一段時期內繼續存在。
3
-Insurance Today-
一二梯隊財險公司怎么穩住基本盤?
聚焦盈利能力
再看財險。
讓我們先看第一二梯隊的情況——
總體而言,過去一年,財險業不像壽險業一樣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由于疫情管控嚴格期間出行減少,以車險為主力險種的一二梯隊財險公司無論保費規模還是凈利潤,都收獲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領跑全行業。
但2023年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轉向、出行恢復,車險賠付率必然迎來上漲,提升盈利能力也隨之成為一二梯隊財險公司的主旋律——
4
-Insurance Today-
中小財險公司的2023:
成本、成本,還是成本
第一二梯隊重點關注的是提升盈利,中小財險公司重點關注的則是降成本——
“二八分化”一直是財險市場的一大特色,近年來更有愈演愈烈之勢。根據行業交流數據,中小型財險公司2022年合計保費收入為835.40億元,同比去年減少23.88億元,遠低于行業增速。
而中小型公司的合計市場份額為 10.05%,也同比去年減少0.26個百分點。這般沉重的擔子落在2023年工作規劃中,就是對成本的格外關注。
諾大的財險市場中,在巨大的經營壓力下,艱難跋涉是多數中小型財險公司的宿命,即使是那些無需投身市場競爭的政策性財險公司,也有各自的任務和擔憂。畢竟,在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當下,沒有誰能真正置身市場即戰場的江湖之外。
年復一年,時間的流淌從容而迅捷。
但身處其間的經營主體,卻既要背負過往,又要探索未來。
2023,屬于保險的歷史,正在行業的奮斗中續寫。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