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藏
在經歷了2022年的保費增速回暖與利潤高光后,2023年的車險市場迎來大考——
一方面,人們出行生活回歸常態之后,車險出險率必將回歸常態,極低的出險率不復存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另一方面,車險綜改進一步深化預期下,市場究竟會出現怎樣的改變還有待觀察。
所以,能否在2023年延續保費增長態勢,實現持續盈利,能否繼續為非車險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考驗著每一家市場主體,也考驗著整個車險行業。
一些險企在一開年也調整了高管人員。或許新人會帶來新思路新打法,而車險這個局部市場將迎來新的格局。
那么,開年首月戰績如何?讓我們看看2023年1月的車險市場——
負增長0.2%
頭部疲軟,第二梯隊跑贏大盤
新年首月,或許一定程度上受兔年春節長假影響,上一年相對強勁的發展勢頭未能延續,行業車險保費增長的態勢被 “暫停”。但保費負增長的幅度也并不大,僅為-0.2%。
開年份額競奪中,第一梯隊整體略顯疲軟。這與一段時間以來車險市場保費份額向頭部公司集中的態勢不同,以人保、平安、太保為首的老三家,并沒有全部延續增速領跑行業的狀況——
僅人保實現了車險保費的正增長,增速為0.2%,略微跑贏行業;平安和太保均出現車險保費的負增長,市場份額有所下降。
而排名老三家之后的國壽財與中華聯合,也呈現負增長態勢。
也就是說,開年首月行業車險規模排名前5的公司中,有4家都出現了負增長。
與此同時,排名6-9的公司卻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態勢。其中,太平財險更是實現了在市場第一、二軍團中的領跑,增速超過5%。
太平所在這一梯隊以整體3.1%的正增速,笑傲頭肩部市場。
往昔的市場前十,天安增速則前十墊底。
車險保費規模排名第10位的天安財險,以-7.1%的增速,成為了財險市場前十名中唯一一個負增長超過5%的公司。
腰部公司戰況
依舊是競奪最激烈之地
相比頭肩部市場更為平穩的發展狀態,腰部市場的保費規模體量雖然小了很多,整體份額只占5%左右,但卻是車險保費爭奪最為激烈的戰場。
其中,車險規模排名11-13的公司,均實現了車險保費的正增長,這一梯隊平均增速高達17.1%。
排名第18-21的公司,增速更為迅猛,除長安責任外,其余公司增速均超過了20%,使得這一梯隊整體增速達到了21.0%。
但是,在這兩個梯隊之間包夾的14-17名的4家公司,全部出現車險保費的負增長,整體負增幅度更是達到了-10.5%。
這種多個公司階梯式、抱團式的車險發展結構,疊加規模越小、增速波動越大狀態,令車險行業發展呈現一種魚骨狀交錯對稱的格局。
特別是行業排名20名以外的公司:
雖然也存在一些在保費增速變化幅度上更為明顯的公司,但并沒與其相鄰公司在梯隊上呈現出一種機構抱團式的發展結構。
這種現象的出現,會不會預示這2023年車險市場,或將出現腰部市場車險梯隊的集體翻牌?
新車市場慘淡
這乃行業負增長的主因
至于1月行業車險保費為何負增長,頭部公司為何表現更為低迷?
根源在新車。
首先,汽車市場產銷大幅下滑。
據中汽協數據,2023年1月,汽車市場產銷量環比、同比均呈現兩位數下滑。
其中,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9.4萬輛和164.9萬輛,環比分別下降33.1%和35.5%,同比分別下降34.3%和35%。
具體到乘用車與商用車,兩者產銷量均不理想。
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39.7萬輛和146.9萬輛,同比均下降32.9%。
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7萬輛和1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3.1%和47.7%。
至于新能源車,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分別完成42.5萬輛和40.8萬輛,同比情況略好于燃油車,但依然產銷量負增長,同比分別下降6.9%和6.3%。
其次,新車投保數量、保費額雙雙下降。
新車市場超過30%的產銷量負增長,直接導致保險市場新車投保數量的負增長。新車少,新車保費自然少。
一月份,新車投保數量負增長接近40%,保費負增長幅度為37.8%。
共計85億元的新車保費規模,難以彌補去年新車轉入續保后,由于無出險系數的浮動而產生的136億元的保費下浮缺口。
最后,車均的保費下降也是一大原因。
不僅如此,細分構成可以看到,汽車銷量下滑中:
一方面,車均保費較高的商用車產銷量的下滑幅度,相較乘用車更為明顯;
另一方面,車均保費是傳統燃油車1.8倍的新能源新車,同樣出現了負增長,并沒有發揮出帶動車均保費提高的作用。所以,車均保費,不可避免的整體下滑。
新車數量與車均保費的雙降,很大程度上共同導致了行業車險保費的負增長。希望隨著春節長假過后,車市的回暖,車險行業重回正增長狀態。
營業用車負增明顯
私家車與非營業用車受影響不大
另一個能夠表明車險未來保費回暖可期的,是營業用車與非營業用車的細分對比。
下圖可以看到,雖然1月汽車產銷量下滑幅度超過30%,但實際上私家車和非營業用車的車險保費卻維持了正增長。
下滑規模最大的,實為營業貨車和營業客車。
但放眼全年,隨著社會總物流運輸量恢復提升、旅游業逐步回暖,營用車市場回暖是可以預見的。
需要關注的是,車險行業能否給予營運車市場更大的包容性,特別是車險綜改進一步深化之后,此類業務是否會因車均保費提高而使得市場擴量,還是因價格過高而不再流向保險市場。
這將是營運車市場保費能否回暖的關鍵。
后記
保費返還,是個不確定因素
事實上,在國際市場,由于疫情對出行的影響,許多歐美保險公司都進行了相應的車險保費返還,特別是UBI車險公司,自主返還保費的意愿更強。
至于國內,在湖北、上海兩地,行業也都推行過相關的車險保費減免或延期舉措。
那2023年,在疊加車險綜改深化的形勢下,車險行業是否還會獨立推行車險保費減免或延期政策呢?
如果財險公司能夠主動進行車險保費減免,或許能帶動行業整體品牌效應的提升。但“保險增量、風險減量”恐怕容不得車險保費驟降。
畢竟,如果由此導致行業風險加劇,這個責任誰都擔不起。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