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償二代二期要求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出現下滑,據慧保天下不完全統計,已披露2022年4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險企中,超7成險企出現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
另據銀保監會最新數據,截至2022年4季度末,納入會議審議的181家保險公司中,有16家保險公司被評為C類,11家保險公司被評為D類,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增至27家,占比15%。
快速下滑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意味著保險公司普遍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在內生資本見效慢,遠水難解近渴的情況下,依賴外生資本,即主要依靠股東增資、險企發債兩種方式補充資本、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成為大多數險企的選擇。然而目前市場環境下,保險公司增資難度較大,大部分險企又不得不轉向發債這一方式,但如今,發債也變得難上加難。
01
保險業2022年發債規模腰斬,一度出現7個月空窗期
此前,資本補充債作為保險公司補充資本重要方式之一,不僅融資成本較低,還不會影響保險公司股權結構,深受險企青睞。
但如今,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也面臨多重考驗,甚至一度出現長達7個月的空窗期。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自2022年7月利安人壽成功發行1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后,一直到2023年3月中旬之前,便再沒有保險公司獲批發行,中間的空窗期長達7個月。
事實上,一些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已經獲得銀保監會批復同意,據慧保天下統計,2022年全年,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批準10家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合計發行規模328億元,包括中郵人壽、英大泰和財險、民生人壽、太平再保險、泰康養老、海保人壽、國任財險、利安人壽、人保健康、工銀安盛人壽。
到了2023年,截至3月14日,僅有太保產險和中再產險2家險企獲得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批準分別發行100億元、40億元資本補充債券。
一般保險公司成功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后,中國債券信息網會發布并定期追蹤相應信息,不過從中國債券信息網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2022年獲銀保監會批準發債的10家險企中,僅有國任財險、人保健康、工銀安盛3家險企成功發行資本補充債的信息被該網站收錄。
而查詢其他網站發現,利安人壽自2022年獲批發債50億元后,于2022年7月第一次發行10億元已獲得成功,3月10日,又宣布第二批10億元也成功發行。不過有關利安人壽成功發債的信息尚未被中國債券信息網收錄。
可以看到,上述4家成功發行債券的險企,其股東背景都屬于國有資本,國任財險由深圳國資控制,持股比例達41%,人保健康是央企中國人保(601319)子公司,工銀安盛是央企工商銀行(601398)旗下公司,而利安人壽近年來股東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江蘇信托等省級國有企業持股比例已達到45%以上。
除了這4家險企,2022年,中郵人壽、英大泰和財險、民生人壽、太平再保險、泰康養老、海保人壽6家險企仍未發行成功,這其中,僅隸屬于郵政系統的中郵人壽和國家電網的英大財險2家險企是國資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國內市場發債外,也有險企選擇在境外發債,例如總部在香港的中國太平近期就獲批在港發行高達20億美元(約合137億元人民幣)的永續次級資本證券,初始年分派率為6.4%。
02
監管嚴控發債,險企陷兩難:有需求者無資格,有資格者無需求
自2021年以來,保險公司發債規模已經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據中國債券信息網顯示,2020年,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債券發行規模達780億元,創歷史新高,2021年,降至589億元,到2022年,更是僅有10家險企獲銀保監會批準發行資本補充債,發債規模僅211.5億元,較2021年“腰斬”。
險企發債規模急劇縮水,是“嚴監管”邏輯下,日益嚴格的發債審批。
從發債流程看,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需要須經過銀保監會、央行的雙重審批。首先由保險公司向銀保監會提出申請,在取得銀保監會同意后,再向央行報送材料,最終取得央行同意后,保險公司才可以正式發行資本補充債券。
這其中,銀保監會主要負責對保險公司發債資格進行核準,并對資本補充債券計入資本的方式進行監督管理;央行則對資本補充債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行和交易進行監督管理。
保險公司要想最終完成上述流程,順利發債并不容易,因為從目前的監管規則來看,其給保險公司發債設置了較高的門檻。
根據原保監會2015年發布的《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有關事宜》,保險公司申請公開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應當具備以下條件: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連續經營超3年;上年末和最近一季度凈資產不低于1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最近3年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等五項條件,才可以獲批發行資本補充債券。
有業內人士表示,很多中小公司都是因為償付能力不足才需要發債,但現在規定相對較高的門檻設置,讓一些亟待發債的公司難以通過資格審核。
即便通過了資格審核,很多險企受制于自身凈資產,發債規模也會受到嚴格限制,因為根據《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有關事宜》中第十六條的規定,“保險公司發行的資本補充債券及符合中國保監會要求的次級債務之和不得超過凈資產的100%”。
此外,一般的資本補充債只能提升險企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022年8月開始的允許保險公司發行的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永續債)可以用于補充核心二級資本,也就是同時提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以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因此備受險企追捧,但根據《關于保險公司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保險公司發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余額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30%”。
一些中小公司因為自身凈資產只有數億元,即便發債順利獲批,其規模也注定有限,難以徹底解決公司資本補充難題,所以不少公司選擇了放棄。
“現在的情況就是,需要發債補充償付能力的險企往往沒有發債資格;有發債資格的險企,往往又沒有發債的訴求。”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順利獲批發債,中小公司由于評級相對較低,所面臨的成本也往往要遠高于大型險企。從公開信息來看,同樣是2020年發行的資本補充債,人保財險發行80億元,利率僅3.59%,北部灣財險發行2.5億元,利率卻高達5.5%,橫琴人壽發行11億元,利率同樣高達5.5%。
03
發債增資路漫漫,中小險企首要任務成“活下去”
申請的少了,審批的嚴了,險企發債規模因而一降再降,但償付能力充足率卻依然在快速下滑。
2022年,償二代二期工程正式開始實施,其對險企的資本認定更加嚴格,不僅完善了長期股權投資的實際資本和最低資本計量標準,大幅提升了風險因子,同時明確規定保險公司不得將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增值計入實際資本。針對保險資金運用存在的多層嵌套等問題,償二代二期也要求按照“全面穿透、穿透到底”的原則,識別資金最終投向,基于實際投資的底層資產計量最低資本。
此外,償二代二期不再將保單未來盈余全部納入核心資本,而是分級納入核心二級資本、附屬一級資本和附屬二級資本,使得行業內多數保險公司核心資本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進而影響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水平。受此影響,諸多險企不得不展開積極行動,推動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改善。
整體來看,國內險企補充資本、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主要有兩大類方式:內生性資本補充和外源性資本補充。
其中,內生性資本補充主要依靠利潤留存實現,這對于很多實力雄厚、經營狀況良好的險企而言,比較常見,但對于廣大中小型險企而言,由于普遍盈利能力較弱,且成立時間較短仍處于業務擴張期,對資本的消耗往往更快等因素,這些險企常常是無法通過內生資本來獲得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提升,更多還是要依靠外源性資本補充。
而外源性資本補充最常見的方式又包括兩大類:增資以及發債。伴隨監管不斷提升股東準入門檻,同時對股東資金透明度提出更多要求,宏觀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險企通過股東增資補充資本難度大大提升,發債,尤其是發永續債(可提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成為最佳選擇。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發債這條路,顯然也并不好走。
如何盡快實現增資或發債,保住償付能力充足率如今已經成為很多中小險企經營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從目前來看,這些險企紛紛調整經營思路,強化降本增效,通過業務結構調整、節省各類支出等,努力降低日常經營對于資本金的消耗,同時,積極協調股東增資,或向監管部門申請發債,對他們而言,當下的主要任務已經從發展變成了“活下去”。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