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結束,又一個開門紅收官,關于壽險業,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資料圖】
好消息是,壽險公司的價值在持續數年的下滑之后,終于結束負增長,開始反轉,恢復正增長了。
壞消息是,壽險公司此輪反彈主要是較高收益率的儲蓄型產品帶來的,此外還有“炒停售”——產品結構單一問題突出,行業轉型成效尚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較為單一的產品結構上的“復蘇”,是缺乏足夠的穩定性的,一旦環境變化,導致高增長的要素不再,“復蘇”能持續多長時間需要打一個問號。
01
個險價值增速回正
在持續數年的兩位數下滑后,從2022年末開始,壽險公司新業務價值開始有了反彈的跡象,無論是太保壽險,還是友邦人壽,均在年報中表示,2022年下半年已經實現了新業務價值的正增長。
這種正增長的態勢明顯是持續到了今年一季度。從目前的一些交流數據來看,1-3月,國內主要上市壽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大多增速回正。
交流數據顯示,國壽壽險、平安人壽、太保壽險三家上市險企1-3月的個險新業務價值,均實現正增長,同比增速分別為1.5%、0.1%、17%。
不同公司基數不同,轉型路徑不同,新業務價值增速數據表現也大不相同,轉型更為激進的太保壽險,如今反彈速度也是最快的,一季度同比增速已經達到了兩位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個險新業務價值等核心業務指標增速回正,是逐月在提升的。
1月份,受疫情爆發以及春節假期影響,上市險企新單期交保費幾乎都是兩位數下滑,新業務價值也未能幸免;
到2月,上述影響因素逐漸淡化,同時壽險公司紛紛開啟“二次沖刺”,推產品、推方案,新單期交保費、新業務價值增速開始快速改善;
3月,伴隨“銀保監會摸底險企負債成本”“IRR3.5%增額終身壽或將下架”的消息,“炒停售”達到高潮,給本就火爆的市場更添一把火,新單期交保費、新業務價值的增速也進一步提升。
數據顯示,3月單月,除國壽壽險外,平安人壽、太保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增速都達到了兩位數。其中,基數最低的太保壽險,甚至同比增速都達到了40%以上;基數較高的平安人壽也達到了20%左右。
基于此,不少業界人士、券商報告等,都對于全年的壽險業表現給予積極正面展望,認為全年大概率將實現新業務價值的正增長,延續數年的新業務價值負增長局面,有望被打破。
申萬宏源最新研報預測,國壽壽險、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601336)、友邦人壽等的一季度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速分別5.5%、7.7%、17.7%、6.9%、8.9%。同時,預測國壽壽險、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和人保壽險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將分別為24.9%、31.7%、41.9%、60%、16.9%。
02
銀保繼續爆發
銀保渠道延續此前的高景氣模式,繼續呈現爆發式增長。
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3年1-3月,人身險公司合計實現銀保新單規模保費超5200億元,同比增長4.3%,新單期交保費表現尤為亮眼,接近2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速更是達到55.5%。
保障型產品不振,儲蓄型產品支撐起壽險發展根基的大環境下,銀保渠道客戶優勢、場景優勢持續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體大爆發的狀態下,不同公司在銀保渠道的策略上其實存在顯著不同:
部分頭部險企似乎更注重規模擴張,新單規模保費增速遠高于新單期交保費增速。例如,就一季度的新單規模保費而言,國壽壽險、平安人壽都達到了80%以上,均實現了較快增長;就新單期交保費而言,兩家公司最高卻為45%,雖然也在正增長,但顯著低于新單規模的增速。
另外一些大型險企則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銀保策略,明顯在控制規模,著重加大期交業務發展。例如,一季度,新單規模保費增速方面,新華保險、太保壽險、人保壽險,均個位數增長,甚至負增長,對此之下,新單期交保費增速卻很快,新華保險為80.3%、太保壽險為399.2%、人保壽險為21.7%。
銀行系險企表現類似,大多采取控制新單規模,加大期交業務力度。一季度,建信人壽、工銀安盛、農銀人壽、交銀人壽銀保渠道新單規模保費同比降幅都在40%-70%之間,同期,其期交力度卻不斷加大,最少的接近20%,最高的甚至達到了64.6%。
當然也有例外,中郵人壽銀保渠道新單規模保費、新單期交保費都在繼續大幅擴張中,一季度同比增速都達到了40%以上。
一些中小型險企也同樣采取了控制規模、發力期交的策略,例如富德生命、華夏人壽、珠江人壽、信泰人壽等。
業界人士透露,銀保渠道在策略上之所以呈現出分化的局面,主要取決于不同險企的發展策略,及其償付能力充足率情況。
有的險企注重規模、市場地位,在個險不振的情況下,不得已加大銀保渠道新單規模保費的推動力度;有的險企則在保證現金流的同時,更注重業務價值,因此采取了控制躉交,控制規模,但著重發展期交業務的策略;有的險企,則是因為償付能力充足率承壓,不得不控制規模擴張的速度,努力調整業務結構,以減緩償付能力充足率下滑的速度。
03
真觸底反彈,假觸底反彈?
個險價值增速回正,銀保繼續爆發態勢,2023年一季度,人身險業呈現出強勁的復蘇態勢,“觸底反彈論”“拐點論”再度甚囂塵上。不過,仔細分析業務結構會發現,隱憂依然不少。
最直接的,一季度的增長幾乎都是儲蓄型產品帶來的。個險渠道主推“年金險+萬能賬戶”的經典組合,以萬能險高結算利率博取關注;銀保渠道繼續主打“增額終身壽”,“炒停售”發揮作用巨大。
這些產品策略背后,當然有其堅實的市場背景,那就是消費者對于儲蓄型產品的偏愛,銀行理財大量破凈,基金產品普遍收益不佳等,都進一步助推了人們對于相對穩健的保險產品的喜愛。
尤其是,為了推動這些產品的銷售,拉動業績回升,不少險企都紛紛推出了相當誘人的激勵方案。針對客戶,有的公司萬能賬戶給出了比3.5%還要高的結算利率,個別甚至接近5%,極大的調動了消費者的投保積極性。對于銷售人員,不少險企也給出相當大力度的激勵方案。
可以說,這一輪人身險公司個險價值增速回正,銀保渠道爆發,基本都是由于高收益率的儲蓄型產品拉動的,產品結構單一,成為當下行業發展中最大的特征。
產品結構過于單一,說明儲蓄型產品之外,其他產品依然乏善可陳,重疾險等的銷售依然慘淡,保費貢獻有限。
商業健康險因為能夠參與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被認為發展潛力巨大,但在重疾險的熱潮過后,行業顯然還沒能找到奏效的替代方案。無論是百萬醫療,還是惠民保,雖然發展迅速,但仍遠遠無法覆蓋重疾險對行業的貢獻。商業健康險市場,亟待重塑。
產品結構過于單一,勢必導致行業未來發展過多綁定投資端表現,在市場利率不斷下滑的大背景下,一旦投資端無法覆蓋負債端成本,就很有可能出現利差損風險。
產品結構過于單一,也意味著伴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幻,未來行業增長態勢仍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一旦銀行理財、基金等開始回暖,一旦高收益率儲蓄型產品受到進一步抑制,現在的這種正增長態勢,或將不復存在。
真觸底反彈,假觸底反彈?反彈是真實的,基礎不牢、或難以長期持續,也是真實的。有業內人士預計,正增長態勢或能維持全年,但2024年,保持正增長難度會加大,人身險業或仍將徘徊向前。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