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3“中國航天日”舉辦主場活動啟動儀式。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發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啟動儀式上,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天問一號任務獲取的包括影像圖在內的一批科學探測數據,將為人類深入認知火星作出中國貢獻。
本次發布的影像圖為彩色,包括按照制圖標準分別制作的火星東西半球正射投影圖、魯賓遜投影圖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圖,空間分辨率為76米,將為開展火星探測工程和火星科學研究提供質量更好的基礎底圖。
天問一號任務環繞器中分辨率相機,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歷時8個月,實施了284軌次遙感成像,對火星表面實現了全球覆蓋。地面應用系統對獲取的14757幅影像數據進行處理后得到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圖。
科學研究團隊通過火星高分影像,識別了著陸點附近大量的地理實體,國際天文聯合會根據相關規則,將其中的22個地理實體,以中國人口數小于10萬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以命名。將中國標識永久刻印在火星大地。
天問一號任務攜帶的13臺載荷累計獲取原始科學數據1800GB,形成了標準數據產品。科學研究團隊通過對一手科學數據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
天都一號、天都二號來了!
活動啟動儀式上,計劃搭載鵲橋二號中繼星任務發射的兩顆鵲橋通導技術試驗衛星,分別正式命名為“天都一號”“天都二號”。
鵲橋二號中繼星計劃于2024年發射,作為探月四期公共中繼星平臺,將為嫦娥四號、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提供中繼通信服務。
天都一號、天都二號由深空探測實驗室牽頭研制,重量分別為61千克和15千克,擬于2024年與鵲橋二號中繼星任務發射,擇機分離后,采用星地激光測距、星間微波測距方式開展環月軌道高精度定軌等技術驗證,為未來鵲橋通導遙星座系統論證實施提供設計參考。
天都一號、天都二號命名源自安徽黃山主峰“天都峰”,寓意我國深空探測事業扎根江淮大地,不斷向更高更遠的深空邁進。
中國向俄羅斯、法國贈送月球樣品
活動啟動儀式上,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向俄羅斯、法國贈送月球樣品的消息。
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期間,中國向法國贈送了1.5克科學用月球樣品。2022年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時,中國贈送俄羅斯1.5克科學用月球樣品。202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期間,俄羅斯回贈中國1.5克科學用月球樣品。
中國贈送法國和俄羅斯的月球樣品來源于2020年12月中國嫦娥五號任務從月球正面風暴洋東北部天船基地獲取的鉆取樣品和表取樣品。俄羅斯回贈中國的月球樣品來源于1970年前蘇聯月球-16號任務鉆取的樣品。
2020年12月,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月球樣品管理辦法》,鼓勵開展月球樣品研究,促進科學成果共享。迄今,已有澳大利亞、俄羅斯、法國、美國、英國及瑞典等國科學家參與了中國月球樣品的科學研究。
月球樣品的國際共享和共同研究是國際科學界的大事,是研究月球形成與演化等科學問題的重要途徑,是人類社會為探索未知世界開展的重大科學活動。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原則,與世界各國開展航天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在外空領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北京日報公眾號 記者 劉蘇雅 中國新聞網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