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出品|36氪創投研究院
我們正站在一個創投周期的新起點:資產、資金端已經發生了結構性變革。
創投舞臺的交易天平明顯從TMT領域分布式轉向各領域制造業:2022年初至今,中國一級市場發生的1.68萬筆交易中有近70%出現在新能源、新材料、芯片半導體、工業機器人、生物醫療等領域;更加顯著的趨勢是,產業資本在創投舞臺上異常活躍、甚至成為了主導風向的出資主體——新能源產業龍頭公司之一的寧德時代,近五年的股權投資絕對值從9.65億元猛增至175.95億元、擴張了18倍,這還不包括一眾從中分裂出來的寧德系產業投資基金。
創投市場劇烈調整的背后,是國際競爭促使之下中國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產業鏈各環節的重塑,也將裹挾著產業鏈的結構性投資機遇。
不同于互聯網時代投資者們需要敏銳判斷模式創新公司的快速迭代能力,“產業”大命題將對投資者提出更加多元的要求。投資者們需要根據技術含量、產業鏈復雜度和標準化程度等等,篩選出在全球具備橫向競爭力的領域;再結合該領域縱向發展階段的成長速度和周期屬性,篩選出更具長期價值的產業鏈投資機會。毫無疑問,只有更俯身于產業之中,才能對市場進行更緊密地跟蹤和更準確地研判。
產業變革的大浪洶涌而至,我們看到眾多產業參與者涌向其中:擁有雄厚財力和政策前瞻性的國家級產業基金,是引導各方資金入注核心產業最重要的出資力量;地方政府作為落實產業升級的關鍵協同單元,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解決“稅收、就業、GDP提升”等等一系列區域經濟發展問題;而帶有強產業屬性的市場化基金,也在變局中練就靈活身段、輾轉騰挪,發掘潛伏產業機會、貢獻一份價值;產業龍頭公司的CVC部門,被更加明確地設為“瞭望塔”、協助公司緊跟產業發展脈絡……
當“產業”被提升到當下的戰略高度,我們迫切地尋找那些在各個產業發揮作用的真實力量。站在創投周期的新起點,我們發起“中國產業投資基金”調研,廣泛征集市場上符合“產業投資”定義的基金,即:由國家、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保險、養老基金)、家辦等出資設立,長期聚焦某一個、或關聯性較強的幾個特定產業領域,通過在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投資布局,進而達到支持和促進特定產業發展目的的投資基金。
不同于“財投基金”,我們對產投基金的考察將不僅僅包括通常的財務數據指標,如(1)管理資金規模;(2)投資輻射范圍(投資地域、領域);(3)投資活躍度(投資項目的數量、金額);(4)投資成效(明星項目數量、IPO數量)。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通過走訪調研、實地勘查的方式了解產投方在(1)管理團隊產業背景;(2)產業集團對產投基金出資比例;(3)產業投資策略;(4)政策關聯度(是否符合國家、地方政策指引方向);(5)產業匹配度(是否圍繞產業集團主營業務或聚焦特定產業進行有效投資);(6)產業賦能程度(是否協助被投企業與產業集團業務合作,提供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綜合服務)等等方面的表現。
以下是「中國產業投資基金」評選須知:·
與此同時,我們也同時發起2023年白馬黑馬機構、八大產業、ESG及有限合伙人等IP調研,持續關注那些在創投新周期里靈活調整、保持戰斗的投資機構們。
以下是「中國股權投資機構」評選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