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4月份宏觀經濟運行成績單如期公布。總體來看,4月份,我國生產需求持續增長,就業和物價總體穩定,新興動能培育壯大,國民經濟延續穩定恢復發展態勢。受上年同期基數逐步抬高的影響,4月份多數生產和需求指標比3月份增速有所回落。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金融時報》記者,4月份宏觀數據顯示經濟修復動能略有減弱。不過,4月份宏觀數據波動屬經濟修復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考慮到未來消費復蘇加快是大概率事件,二季度GDP兩年平均增速仍有望加快至5.8%左右。
經濟恢復態勢沒有改變
雖然4月份多數生產和需求指標比3月份增速有所回落,但從兩年平均增速和環比增速來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同時,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新動能發展持續壯大,企業預期和效益改善。總的來看,經濟運行恢復態勢沒有改變。
具體來看,一是生產穩中有升,需求繼續擴大。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兩年平均6.8%,比上月加快0.6個百分點。另外,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也繼續恢復。二是就業總體穩定,消費價格保持溫和上漲。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前4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到437萬人,就業總體擴大。三是發展新動能持續壯大,市場主體活力增強。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以及綠色低碳智能型新產品保持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兩年平均增速都保持兩位數增長。
“4月份,我國經濟呈現穩定恢復態勢,但也出現一定結構性特征。”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進一步表示,4月份,我國工業生產穩中有升,景氣邊際放緩;投資整體平穩,外需帶動制造業改善,基建投資穩步發力,房地產投資保持韌性;消費相對較弱,改善程度不及預期。
4月份,消費表現低于市場預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長4.3%,較3月份回落2.0個百分點。王青表示,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下滑主要受基數抬升影響,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當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向上修復動能有所減弱,原因在于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幅反彈部分受到補償性消費提振,4月份這一因素已然消退。另外,也反映疫情沖擊導致就業質量下降和居民收入增速下滑對消費的抑制作用仍然存在。
密切關注大宗商品漲價影響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仍是一個熱點話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解釋,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主要受三方面影響:一是全球經濟整體上在復蘇,需求改善對于大宗商品價格起到一定拉動作用;二是國際生產供給,特別是原材料生產供給和全球運力緊張帶來的影響;三是全球流動性總體充裕。主要發達國家目前實施了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全球通脹預期上升,為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供了條件
央行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中指出,綜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我國在去年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保持了總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當然,需對大宗商品漲價給我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帶來的差異化影響保持密切關注,綜合施策保供穩價,及時有效管理預期,防范市場價格波動失序。
業界普遍提到,近期工業產品價格上漲比較快,加大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壓力。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表示,目前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還是外需和房地產,內需和制造業投資比較疲軟。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侵蝕企業利潤,并進一步壓制了居民收入恢復,后續經濟內生動能的恢復還要看大宗商品價格走勢。
經濟穩定恢復前景可期
“從前4個月經濟運行情況來看,經濟恢復仍在持續當中;從下半年情況看,經濟持續恢復還有較好的支撐。”付凌暉表示,首先,全球經濟持續恢復,有利于外需增長。其次,從國內來看,內需恢復也在穩步推進。就消費而言,隨著就業改善、居民收入增加、整體消費環境改善,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還會持續提升。就投資而言,目前企業效益明顯改善,一季度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達歷史同期較高水平。市場需求訂單、企業預期等情況較好,有利于企業投資增加。第三,從企業來看,目前一系列支持企業的政策還會繼續發揮作用。今年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有利于企業增加創新投入。
也要看到,當前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尤其是部分國家的疫情出現了新的變化,可能對世界經濟恢復前景造成一些不利影響。王青表示,近期上游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較快,但下游消費相對較緩。在價格向下傳導不暢的背景下,未來中游制造業利潤可能受到較大侵蝕,這對制造業投資或帶來一定不利影響。預計接下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中下游制造業投資的支持力度不會減弱。
溫彬表示,下一階段,宏觀政策要以“穩”為主,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加大結構性調節力度,對受通脹影響較大的企業給予精準支持,防止因生產成本較快上升影響企業正常運營。還要進一步加大對就業和基本民生的支持力度,保障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