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剛過,市民又開始張羅著踏青賞花,尋覓春的蹤影,在桂林市區周邊的眾多花海里,已經可以看到市民游客和親朋好友一同賞花的身影了。人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花海在滿足了市民欣賞美的需求的同時,也給旅游經濟帶來了活力。近日,記者來到桂林多處花海,了解鮮花背后的發展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花海帶來“游客潮”
2月4日,陽光和煦。在桂林園博園內,一大片一大片的虞美人恣意開放,將園區大大小小的緩坡點綴得如夢似幻。盛開的花朵顏色鮮艷,姿態舒展,仿佛一片連綿的彩云鋪開在綠地之上。園內的小道上,成群的游客駐足欣賞,在花海中合影留念。
“春節假期,園區每日接待游客達上萬人次。”園博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大年初一開始,園區的日接待量是平時的近8倍。園內的虞美人花海在春節期間迎來了最佳賞花期,今年的花期則將一直持續到3月初。
不僅是公園,桂林周邊各縣的花海也吸引著大量市民游客。
在平樂縣陽安鄉石面山村,2000畝連片的李樹綻放出了雪白的花朵,遠遠望去,就像白雪覆滿枝頭,芳香四溢。這段時間以來,不斷有游客前往村子里欣賞李花,春節假期,陽安鄉共接待游客約6000人。
同樣的盛況也出現在荔浦市東昌鎮安靜村。村中的三華李產業核心示范區8000多畝李樹的花朵竟相開放,整個示范區滿園春色,中央電視臺CCTV13新聞頻道也于2月3日以《花開中國·廣西荔浦:李花勝雪迎春開美不勝收》為題刊播了此番美景,吸引一眾市民前往欣賞。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泗水鄉周家村布尼花海梯田,1000畝的梯田種植過雞冠花、醉蝶花、四季海棠等鮮花,每逢花期,這里都會迎來游客的高峰,相比平時增加6倍以上。今年立春節氣過后,全村上下已開始著手準備今年的鮮花種植、護理工作了。
●觀賞之外的更多紅利
規模龐大的花海不僅給當地居民、眾多游客帶來視覺與心靈的享受,同時也產生了經濟效益。
記者從平樂縣陽安鄉人民政府了解,當地圍繞盛開的李花形成了一整套“美麗產業”。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帶動更多村民就業增收,陽安鄉充分利用流轉土地,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擴大種植規模達到3000畝,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達到1萬元以上。今年春節假期期間,賞花的游客潮極大帶動了周邊村的“農家樂”發展,農家樂經營戶營業額增收約9.8萬元,由此帶動住宿、餐飲、購物等行業的發展,實現了鄉村游一季度“開門紅”。
除了平樂縣陽安鄉,灌陽縣大仁村萬畝梨園、靈川縣海洋鄉桃園等處也誕生了諸多花海奇景,它們的蓬勃發展豐富了桂林市周邊生態鄉村休閑旅游的選擇,同時也反映了桂林各類水果種植正在邁向更高臺階。
另一方面,以非果樹花卉打造的花海景觀也產生了不錯的收益。龍勝布尼花海梯田自2017年10月運營以來,周家村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公司投資開發,采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梯田流轉給公司統一規劃種植,返聘村民種植和護理,打造千畝花海梯田的同時,帶領群眾發展旅游致富,直接帶動脫貧戶46戶179人持續增收,間接帶動脫貧戶121戶508人發展旅游致富。
“周家村主要以花海梯田,高山疊瀑,紅瑤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為主要景觀。”泗水鄉宣傳委員吳肖裕告訴記者,花海不僅為鄉村旅游帶來了人氣與客流,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賺錢、就業機會。村民們不僅有景區門票收入分紅、土地流轉收入、種花維護務工收入,游客來游玩時還有農家樂、歌舞、油茶接待收入等。花海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時,也從物質上豐富了村民的生活。
●“花海經濟”如何穩步向前?
花海可以吸引游客,帶來旅游收入,但該如何穩步發展?不同景區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記者從桂林園博園了解到,虞美人作為園區的春節花種,實際是在2014年才首次引入開始試種,發展到如今已經達到了15萬株,花卉種植面積超一萬平方米。市民所熟悉的虞美人花海實際是在景區常年對種苗進行優育和精心養護下建成。
在灌陽縣灌陽鎮大仁村山蒼子種植基地,山蒼子被寄予厚望。山蒼子是一種中國特有香料植物,在灌陽,它被稱為“山雞椒”“山胡椒”。目前灌陽縣已發展種植山蒼子3萬余畝,2021年總產值達2000多萬元,種植基地也在計劃進一步擴展山蒼子種植規模,把灌陽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中國山蒼子之鄉”。屆時,游客年年有山蒼子花海可賞,村民也年年享受到“野果果”變“金果果”的經濟效益。
除了擴大規模之外,發展花海經濟也需要考慮花期短、配套設施缺位等后續問題。
吳肖裕表示,讓花海盡可能地常駐,增加品種是一條可行之路。和其他大型園林一樣,布尼花海梯田近幾年也在增加鮮花品種的數量,目前景區內已經種植的品種有雞冠花、醉蝶花、四季海棠等,讓鮮花能夠盡可能覆蓋到不同的季節。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市內的各大園林公園,這些扎根在鄉鎮中的花海景觀已經在配套設施上邁出了追趕的步伐。近年來不少村寨都傳來了好消息:歌舞坪、停車場、旅游步行道、公共廁所等旅游配套設施逐漸健全,并且村寨房屋立面改造、道路硬化、景區環境保護等項目工程也紛紛完成建設,花海旅游也正在逐漸完善。
記者陽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