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
(資料圖)
“經常生小病”和“從來不生病”的兩種人
誰的免疫功能更好?
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
叫作“多病的人長壽”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難道是說越生病就越健康嗎?
其實這是指偶爾生點小病
少量的病毒和細菌就會刺激我們的身體
讓我們的免疫系統處于工作狀態
這樣更能抵御外界病毒的入侵
身體出現哪些癥狀
可能是人體的防御反應?
生活中哪些習慣能讓自己更長壽呢?
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
01
身體出現這4個癥狀
可能是免疫系統在“殺毒”
1
咳 嗽
咳嗽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的一種癥狀,并不屬于疾病,反而是一種防御行為。它可以將體內的病菌、異物等通過咳嗽排出體外,更有利于身體的健康。
很多人一有咳嗽馬上用止咳藥進行止咳,這是非常不正確的行為,這樣反而會導致一些病菌和異物留在氣管里,導致炎癥的發生,更不利于身體健康。
尤其是喉嚨有痰時,一定要先化痰,而不是先止咳,要不然痰堵在氣管里也是非常危險的。
當然,并不是說咳嗽不需要治療,只是要先找明原因,再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尤其是伴隨有發熱、喉嚨腫痛時一定要及時治療,要不然會導致病情加重。
2
嘔 吐
當吃多了胃不舒服時,吐出來反而輕松很多。嘔吐,可以讓有害物排出,減少吸收。
如果想吐時,用一些止吐藥物,反而會讓有害物質滯留。如果當時胃已經不運轉,無法接受更多的食物,吐出來反而會好很多。
嘔吐后別急著進食,可以稍加活動,讓身體舒展后再進食。可以適量補充水分,避免水和電解質紊亂。
如果反復嘔吐或伴有腹痛、發燒等癥狀時,則需及時就醫!
3
發 燒
醫學上認為,人體溫度超過了37℃時,就屬于發燒。有醫學研究證實,人體的免疫能力會隨著體溫的升高得到增長。當人體發燒后,血液中的鐵離子就會減少,導致病原體生長所需要的鐵離子不足,從而減少病原體的生長能力。簡單來說,發燒在一定的程度下,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在滅殺入侵的病毒。如果輕微發燒就服用退燒藥,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若體溫高于38.5℃,或持續低燒不退,或伴有發疹、劇烈頭痛、關節痛、痙攣癥狀時,應立即就醫。
4
腹 瀉
有時候一受涼,就有點輕微拉肚子,此時不用太過緊張。偶爾輕微腹瀉,可以喝點熱水幫助腸道排出,并預防脫水。
如果有嚴重的腹瀉,便意頻頻、排便量少、肛門部有痙攣性疼痛,或排泄物帶血,或同時伴有腹痛、發燒、嘔吐等癥狀時,應該立即就醫。
02
哪些生活習慣容易影響壽命?
1
缺 乏 運 動
經常不運動的人,身體氣血運行不暢、肌肉松弛無力,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外邪侵襲,感染疾病和病毒。
長期不運動,機體對糖、膽固醇、甘油三酯、尿酸等物質的代謝能力降低,致血管內的“垃圾”逐漸積累,易形成粥樣硬化斑塊。
適當運動能幫助清理血管垃圾,有助增強血管彈性,保持血管健康。堅持運動能加快新陳代謝、增強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改善身體各系統的調節能力,有助于保持樂觀的心態,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2
蹺 二 郎 腿
很多人只要坐下來超過十秒鐘,就開始不自覺蹺起二郎腿,還會不自主地抖動起來。這種坐姿會使骨盆傾斜,脊柱的位置不正,身體側腰的肌肉也時刻處于的拉伸或緊繃的狀態,長此以往容易產生腰肌勞損、脊柱側彎等問題。
蹺二郎腿還可能與靜脈曲張有關:一條腿壓著另一條腿,會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加重靜脈曲張,甚至可能誘發靜脈血栓。
蹺二郎腿時產生的壓力壓迫腘窩的神經,導致腿部和腳部肌肉出現麻木感。這就是為什么你會感覺“腿腳麻木”。
3
久 坐
如果超過3個小時不動,就稱為久坐,長期久坐可能會提高猝死風險!
長期坐在電腦前不動,會影響下肢血運不暢,可能形成下肢靜脈血栓,運動時血栓脫落,增加肺梗塞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猝死。
長期久坐還會影響血液循環,血液黏稠度增高,導致心腦供血不足,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風險。
此外,久坐還會增加腰椎的負擔,增加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風險,出現腰腿痛、行走不利等癥狀。
4
喝 水 太 少
當你感到口渴時,體內水的丟失量為體重的1%,身體的機能已開始受到影響;
當失水量達2%時,口渴明顯,尿液、汗液、唾液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誘發心梗、腦梗等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人體運動和行為會受到不良影響,并伴有壓抑感和食欲降低;
當失水量達到3%~6%時,身體會很不舒服,出現皮膚干燥、聲音嘶啞、心跳加快、血壓下降、精神不振、全身軟弱無力等癥狀;
當失水量達到6%以上時,會出現血容量不足的表現,會出現休克、精神恍惚、昏迷等癥狀,如不及時補充水分的話就要危及生命了。
5
用 力 排 便
便秘、大便時用力過度或不當,會使腹壓增高,血壓驟然升高、增加心臟的負擔,很可能誘發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意外,嚴重者可致猝死。
這種情況多見于中老年人,特別是已經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梗塞、動脈硬化等基礎病的人,因此保持大便通暢很重要。
6
上 廁 所 玩 手 機 或 看 書
上廁所玩手機或者看書,會分散人的注意力,本來幾分鐘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結果半個多小時還沒解決,使排泄物長時間憋在肛門口,或對血管產生刺激,產生淤血,長時間會造成血液回流不暢、血栓,形成痔瘡。
03
哪些生活習慣有助于長壽?
1
每 天 堅 持 午 睡
日間小睡讓大腦和體力都能得到時間修復,暫時放下工作、釋放壓力,讓大腦恢復到比較專注的狀態,但時間不宜太長,午睡應控制在20分鐘~30分鐘左右。
2
健 步 走
健步走,是一種低廉、低風險、很方便而且健康收益高的有氧運動方式,能助減肥、降三高。穿一雙輕便運動鞋,每天早晚出門走幾圈,雙腿穩步前行,雙臂擺動起來,對心血管乃至全身健康都有好處。
3
少 吃 點 紅 肉
紅肉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含有豐富的鐵、維生素B12、卵磷脂、煙酸等營養物質,適量食用牛羊豬等紅肉對人體是有益的,但過量食用會增加體重,出現腹型肥胖,還會使冠心病、腦卒中、糖尿病、高尿酸血癥、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癌癥等患病風險增加。
建議每周食用紅肉不超過3次,每次不超過75g,最好選擇精瘦肉,少吃肥肉和內臟,同時還要注意烹飪方法,不要吃油炸、熏制和燒烤的紅肉。
4
曬 曬 太 陽
在白天增加陽光照射,這樣會在腦內積累更多天然的褪黑素,會減少焦慮情緒,心情舒暢,并有助于夜晚的睡眠。
曬太陽與補鈣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幫助人體獲得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幫助人體吸收鈣,促進骨骼健康,預防骨質疏松。建議每天曬太陽10分鐘~20分鐘。
5
把 堅 果 當 零 食
與不經常吃(或根本不吃)堅果的人相比,每周食用幾次堅果的人死亡風險會降低。
堅果中富含膳食纖維,也是亞油酸的優質來源。研究發現,每天食用28g堅果,與冠心病發病風險降低25%相關。《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推薦,每天食用大豆及堅果類25g~35g,切記不要過量,最好在兩餐之間吃堅果。
6
多 跟 別 人 交 流 互 動
聊天是一個動腦過程,人與人交流過程也是鍛煉反應和語言能力的腦部訓練。聊天還能消除憂愁、解除煩悶,這對健康十分重要,并且腦子越用越聰明!
經常做些挑戰記憶力的游戲和活動可延緩大腦衰老,比如做做字謎游戲、學一門外語、跳一種新的舞蹈,都可以讓腦部得到更多的血液和營養供應,這可能會提升記憶能力,延緩大腦衰老。
來源: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