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使用縫紉機改衣服。
小店門頭。
小店位置。(手機軟件截圖)
【資料圖】
在臨桂區臨政路有一家縫縫補補的小店,沒有店名,裝扮也很樸素。這家僅靠市民口口相傳的小店,擁有著數不清的回頭客。附近居民是這家小店的主要顧客群體,也不乏特意為這個口碑而來的市民,他們都是沖著小店老板的手藝而來,而小店老板也從未讓顧客們失望。
★推薦理由 總能改出顧客滿意的衣服
她會根據顧客的身型和衣服的材質,告訴顧客這件衣服需要改成什么樣子才更適合。她還會預設修改后的成品描述給顧客聽,和顧客達成一致意見后再動手改。有些穿不了的舊衣服拿來她這里,搖身變成了新衣服,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收獲。
——家住臨政路的蘇女士
★記者探店 老板和顧客像朋友一樣相處
這家小店就在路邊,一眼望進去,這里沒有電動的縫紉機,也沒有各種壓線的機器,只有一臺老式的縫紉機和一盒各色的線。在小店的角落,擺放著一張躺椅,小店老板李玲正躺在躺椅上午休。
“老板,幫我改個袖子。”聽到聲音,李玲瞬間睜開眼睛,站起身,恢復了工作狀態,打量著顧客拿來的衣服,便動起手來。
比劃好尺寸后,李玲拿起剪刀快準狠地剪開袖子,裁短一截。在準備縫合時,她發現袖子比較寬,與顧客協商后決定把袖子改小一點,她又用小剪刀拆開袖子,裁剪合適尺寸,就開始了縫紉工作。只見她一會坐在老式縫紉機旁穿針引線,踩得縫紉機嘎吱嘎吱地響。不一會,她起身去窗臺將布料熨燙平整,又回來縫紉,雖然改個袖子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李玲非常專注。
顧客則熟門熟路地倒著水喝,找凳子坐下,用家鄉話跟李玲嘮著家常。李玲像是聽習慣了這樣的口音,也能嘮上一會。沒一會,這件衣服就改好了,她拿著改好的衣服現場跟顧客比對,改得剛好合適。
這時,一位顧客來拿早上送來的衣服。她將改好的衣服穿在身上,連聲說“我覺得比在外面買的還合身”。這件衣服幾乎是拆開重新裁剪縫合的,至少改小了兩個碼數才貼合顧客的身型。這位顧客看著改好的衣服有模有樣的,還想將身上穿著的大衣也改短一點,但李玲告訴她,大衣有腰帶,現在比例剛剛好,改了反而沒有那么好看。
李玲總能為顧客著想,讓顧客花最少的錢穿上合身的衣服,而不是為了賺錢就能改則改,顧客們對她的技藝也是贊不絕口。
僅一個多小時,陸陸續續有五個人來找李玲。李玲告訴記者,她們都是小店的熟客,大多都是附近的居民。哪怕不是來改衣服的,就是買菜路過也會來嘮幾句。“平時跟顧客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充分了解顧客的喜好,才能為顧客改出更合身的衣服。”李玲說,她跟顧客的友誼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小店故事 跟布頭打了半輩子交道
三十多年前,李玲跟著師傅學習做衣服,在剪裁縫紉上比較有天賦,很快就出師了。后來,李玲便開始從事裁縫教學,去各個地方教別人如何使用縫紉機,如何做好一件衣服。“當時別人都覺得我年輕,不相信我能做得好,我就當場展示給他們看,他們看完都覺得這個女孩子有兩把刷子。”李玲告訴記者,以前家人也不相信她能做好這份工作,但她用實際行動證明她可以。
結婚后,為了能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李玲開始支了個攤,幫別人縫衣服,量體裁衣是她當時最重要的工作,來找她定制衣服的顧客也不在少數。后來她就開始賣衣服,也幫顧客改衣服,有空的時候也幫別人縫定制的衣服。
八年前,李玲盤下了這間小店,給自己一個更清凈穩定的環境,也更專注于給顧客改衣服了。對于做工比較繁瑣的衣服她就拿回家改,因為家里有電動縫紉機,改衣服來得更方便。
剛搬新店鋪的時候,她還幫顧客縫定制衣服,但現在上了一點年紀,精力沒有那么好了,就不再接定制的單子,就改改衣服。雖然不幫顧客定制衣服了,但李玲依舊保留著量體裁衣的習慣,改的衣服跟新縫制的衣服一樣精致。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支攤改衣服了,現在孩子都讀完大學出來工作了,我還在干著,拿到衣服我就知道要改哪里,怎么改才能更適合顧客。”李玲說,從事這份工作幾十年,跟布頭打了半輩子交道,算是摸著了一點門道,“做個活,除了要手藝好,還要細致耐心,不能敷衍了事,這樣才能對得起顧客的信任”。記者石艷紅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