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近年來東南亞華人華僑“臺獨化”趨向及遏制策略探析 作者:張晉山(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廣西師范大學中國-東盟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政治學博士;徐于棋(桂林),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專業研究生
【摘要】東南亞華人華僑歷來具有愛國愛鄉的歷史傳統,更是中國周邊國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維系力量。但在“臺獨”勢力的政治滲透下該群體出現了對兩岸態度和統一觀念的錯誤解構和行為,進而在“反獨促統”運動中出現了內勁不足的消極狀況。當前需要在海外統戰工作中肅清“臺獨”勢力對其侵蝕影響,爭取臺僑臺胞為“統”所用,推動當地華人社團完成組織轉型,幷及時將工作重心調整到“反獨僑務”上來。
(資料圖)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在東南亞地區動作頻頻,試圖拉攏“親臺”僑社、扶持“反華”僑領來分化中國-東盟國家關系乃至沖擊“一個中國”格局。當前亟待就該地區“反獨”斗爭的復雜形勢作出清醒判斷,突出“海外統戰”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的角色擔當和功能作用,從而爭取更多的東盟國家“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中國統一大業,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中越聯合公報,2017年)。
一、問題緣起
一直以來,數千萬東南亞華人華僑都是海外“反獨促統”運動的有生力量和支持群體,絲毫無愧于國家統一進程中“中華資源寶庫”的高度評價。但也要看到,臺灣方面在東南亞地區深耕已久,不僅馬華公會、菲律賓“商總”等傳統僑社與島內各派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政治聯系,而且近年來大量臺商、臺干及臺僑也在“反紅色產業鏈”的利益誘導下涌入越南、緬甸及柬埔寨等國,導致當地的華人結構發生了新老群體的替代置換。如此種種,都為“臺獨”勢力的攀附寄生提供了成長溫床和滋生環境。那么,東南亞華人華僑是否會因島內分裂勢力的政治滲透而敗下陣來,出現“反獨”乏力且“促統”無心的嬗變現象,進而讓東盟國家及中國邊境地區成為“海外臺獨”的又一主場?
目前來看,學界對此尚未達成共識看法。歐美學者基于跨國主義的理論視角判斷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兩岸態度取決于雙方實力消長的結論(Aihwa Wong,1996)。根津清、清水純等日本學人也認為東南亞僑界在中國統一問題上會“棄臺親陸”。可東南亞部分華人學者卻不認同此說,甚至發出鼓吹“臺灣民主”,反對“中國霸權”的雜音(林韋地,2019)。
就兩岸而言,臺灣方面認為東南亞華人華僑“反獨促統”只是“工具性考慮”,幷將在臺僑影響下轉向臺灣認同(廖佩君,2005)。大陸的主流看法是東南亞華人的發展壯大系于祖國統一,幷就他們如何在兩岸關系中充當橋梁紐帶(李恩涵,2003)及發揮“在國際關系的地位和作用”(郝時遠,2014)展開了系統論證。但近年來也有研究人員注意到東南亞華人社會兼有多元認同(楊宏運,2017),對“親臺”僑社淡化政治色彩的樂觀估計也有所改變(朱東芹,2018)。
筆者認為,盡管東南亞“華人華僑幾乎是一直持著任何一項能夠使中國強大的趨向”〔1〕,但近年來的“海外臺獨”趨勢走向及地緣政治變動還是對他們的“反獨促統”角色及功能產生了侵蝕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上世紀末“海外臺獨”的“兩關說”(島內“反獨”關,大陸“促統”關)被遭質疑,島內外“臺獨”、“反共”勢力對抗大陸的合流形勢已然明顯〔2〕。2000年陳水扁提出“今后外交政策的重點就放在東南亞國家”更直接刺激了“海外臺獨”的南下意識。另一方面,亞太環境的變遷發展也對臺海問題的外部環境形成了多重挑戰。尤其是在美國高調宣布“重返亞太”以后,東盟國家的對臺政策已經出現了與中國政府設想不一致的微妙變化〔3〕,他們的敵友取向更多地被視為解決臺灣問題的影響變量而非固態常量〔4〕。
由此可見,既然“中國必須從現在開始創造有利于國家統一的外部環境”,那么東南亞地區則將成為“臺獨”和統一的競爭主戰場〔5〕。而不甘心政治失敗的臺灣當局及“反華”勢力也必然會加強對當地華人華僑的滲透影響,爭取將他們轉變為“海外臺獨”的分支旁系之一,即“東南亞系臺獨”。
現在問題在于,學界理解的“海外臺獨”運動,系指20世紀50年代以后,以日本和歐美國際為基地所進行的分裂活動〔6〕。而“臺獨”勢力在東南亞華人社會出現時間晚,分布區域寬且組織結構松散,在整體上還處于隱蔽活動狀態和“地下”發展階段。由此造成大陸方面對它的代表人物、核心組織等靜態屬性尚不明確,關于其演進歷程及趨勢走向的動態研判也不清晰。當前亟待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幷達成若干共識,這包括:哪些東南亞國家可能成為“東南亞系臺獨”的活躍地區;哪些社會群體可能成為“東南亞系臺獨”的擁躉基礎;哪些涉臺方略可能成為阻擊“東南亞系臺獨”成型的成熟模式,等等。
基于此,本課題旨在研究東南亞地區“臺獨”勢力的人員構成、組織形式及活動特征,進而就這一“反獨”斗爭的新方向、新情況及新趨勢提出針對性建議,最終為營造祖國統一大業的良好外部環境做出學術努力。
二、“臺獨”勢力對東南亞華人華僑的政治滲透
“臺獨”勢力對東南亞地區的覬覦由來已久,但此前受到愛國華僑華人抵制而難以成型。這一局面自然引起了民進黨當局的密切注意及強烈不滿,近年來開始策動蟄伏已久的“海外臺獨”組織發力南洋,企圖以分化瓦解東南亞華人華僑為起手式,進而影響當地主流社會和所在國政府的對臺態度,最終撼動我國周邊地區的“一個中國”格局。
(一)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輸出
2016年臺灣政黨再度輪替,蔡英文甫一開始就把“國際空間”的拓展方向鎖定在東南亞地區,幷在隨后的決策過程中逐步采取了“僑務”政策、外事政策和兩岸政策的“三策聯動”策略。這表現為:
1.選拔“綠營”干將掌管“僑務”大權。本輪民進黨充分吸取陳水扁在“僑務政策”上重西輕東、重新輕老的失衡教訓,將其政策重心從臺僑匯聚的歐美地區向華僑華人集中的東南亞國家轉移過渡。為達此目的,蔡英文一改過去“僑務委員會”由僑界人物負責的既成慣例,任命既熟悉兩岸關系又擔任過“駐新加坡代表”的“綠營”學者童振源擔任“僑委會委員長”,同時把前民進黨副秘書長徐佳青列為副手人選。此外還從“泛綠”陣營中抽選人員擔任該機構的重要職務,力圖以此來貫徹“新南向政策”中以“僑務”為重,牽制大陸及侵擾兩岸等意圖,進而為“臺獨”勢力進入東南亞地區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源保證。
2.利用臺灣非政府組織為“南向”前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臺灣當局就有意識地將島內非政府組織(NGO)引入東南亞地區開展活動,試圖在“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推動者”等旗號下來提升臺灣“國際形象”。此前設立的“NGO委員會”也基于對外導向的考慮而改名為“非政府組織國際事務會”。2016年蔡英文上臺伊始,就提出島內非政府組織要“展現科技人文的軟實力,扮演新南向前鋒的角色”,試圖發展所謂“民間外交”,專門給予相應的經費資助,支持它們參與國際援助〔7〕。2017年,民進黨當局邀請東南亞各非政府組織參加“玉山論壇”幷指定“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作為常設機構,此后推進的400多個的非營利計劃項目中,超過一半都被放在東南亞地區。
3.搶占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灘頭陣地”。為了實現“‘臺獨’走出去,向下看”的輸出策略,民進黨當局的“僑教”政策把重點放在了東南亞華人華僑的“親臺”教育上。在“新南向”總計42億元新臺幣預算中,蔡英文將一半以上用于教育研究。而民進黨國際部主任黃志芳也坦承,“新南向政策”不是以經貿數字為目標的政策,是以人為核心概念。自2016年起,臺灣方面先后制定了面向東南亞地區的“兒童閱讀計劃”、“資助兒童計劃”和“小區希望計劃”等多個方案,受其贊助的“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至珊基金會”等臺灣財團法人機構也隨之在老撾、越南及柬埔寨等國全面鋪開中小學教學活動。據臺外事部門統計,僅越南永隆省、胡志明市就已開辦“華語幼兒園”多所,先后為5529名越南華裔兒童提供了學前教育。
4.策劃扶貧、醫療等對外“人權”援助。當前民進黨當局已面向東南亞國家實施了多個醫療、急難救助及人道援助項目來爭取華人華僑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如具有官方背景的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已在泰緬邊境的難民營長期蹲點,而“全球在地行動公益協會”等臺外事部門附屬團體也在東南亞華人社群頻繁活動〔8〕。此外,臺灣方面還制定了與東南亞醫療合作的“一國一中心計劃”,成立了由彰化基督教醫院等6家醫療機構組成的“臺灣海外援助聯盟”,通過向當地弱勢民眾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在相當程度上為民進黨當局帶來了“人道關懷”的光環效應。
(二)“綠化”臺僑的周邊策應
就整體而言,早期在東南亞生活及工作的臺灣同胞幷不是“臺獨”勢力的構成部分。但是,近年來蜂擁進入東南亞的“三臺人員”(臺商、臺生及臺師)卻改變了當地臺僑的人員構成和職業分布,影響了所在群體的政治態度及行為模式,“厭綠反紅”已經成為部分東南亞臺僑的不二選擇。
1.“新型臺商”對東南亞“僑心僑力”的攫取濫用。蔡英文上臺后,對“鼓勵新型臺商前往東南亞投資,不要走老路”抱有深切期許,相繼成立了“資訊工業策進會、工業技術研究院及智庫等,幫助臺灣企業進軍東南亞市場〔9〕。而由臺駐外代表機構及“僑委會”分支部門牽線搭橋,“親綠”臺商也建立起與部分東南亞華人華僑的信息渠道和溝通平臺,幷在后者支持下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政策資源。
目前,所謂“新型臺商”的活動范圍早已超越了經濟范疇和業務領域,開始把觸角伸及到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僑務”活動之中。2015年臺商就與當地僑界聯手爭取到了柬埔寨國家林業局的同意,協助自泰國返鄉的勞工來臺資就業。2018年在臺灣企業的操持下,柬埔寨農業官員及數十名華僑華人企業家參訪臺灣農業幷達成合作協議。2018年臺資“凱勝家具公司”說服越南政府同意廠區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繼而聲稱在臺商協會及相關華人社團的幫助下,今后會有更多的臺灣企業可以把這面旗幟升起來〔10〕。
此外,東南亞部分臺資企業還試圖以“由臺灣募捐資金,輸送與培養當地人才,深耕當地社會”模式來爭取“僑心”,發掘“僑力”。據統計,目前由臺資出錢幷給予實習及工作機會的教育中心僅在緬甸就有30多所,主要面向華僑青年傳授英語、中文及基礎性計算機課程,現累計有3.9萬名學生入學,有2.2萬人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