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健康險,國內保險市場近年大熱之產品,尤其是財險公司更對其不斷投入,大肆發展。但這樣一款熱度極高,甚至接連誕生行業多年來少有之爆款產品的險種,卻毀譽參半。
趨之者,認為得益于健康中國等國策和消費者健康需求的釋放,加之疫情下的國民健康意識再度提升等主客觀因素,促成短期健康險天時地利的爆發,并看到了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可平衡的可能;
(相關資料圖)
疑慮者,則憂縱然有著可設想的宏大未來,但持續數年的經營現實不可回避,特別是財險市場連續的承保虧損如何解決,由此引發頗多爭議,質疑經營的可持續性。近兩年,短期健康險增速相比往昔明顯放緩,綜上種種,這不失為一重尷尬。
那么短期健康險經營到底如何,真的如此不濟?近日,又到保險公司公布個人短期健康險賠付率時,《今日保》統計公布的132家保險公司數據后發現,或許短期健康險和輿論之聲音反饋并不一樣。
1
-Insurance Today-
縱覽132家保險公司
七成險企短期健康險賠付率低于50%
如上所述,財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有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承保虧損,乃至整體難盈利的尷尬。
這一點從歷年的承保利潤即可看出:
2016年
財險公司健康險業務虧損16.54億元,同比減虧2.17億元,承保利潤率-6.31%;
2017年
這一虧損數字達到27.80億元,同比增虧11.25億元,承保利潤率-8.09%;
2018年
這一數字則是20.38億元,同比增加7.42億元,承保利潤率-4.22%;
2019年
財險行業健康險業務的綜合成本率升至104.7%,承保虧損額達到40億元;
2020年
財險公司經營健康險業務超30%的增長率之下,依舊有著3.89%的承保虧損率。
2021年,《今日保》梳理了主流財險公司健康險可入圍五大險種且保費過億企業的健康險承保盈利情況,發現依舊如此。
行至2022年,財險行業短期健康險依舊有著近1個百分點的承保虧損,對應1580億的盤子,虧損數字當超過10億元。相對此前動輒6個百分點、8個百分點的承保虧損,2022年的承保虧損明顯收窄。
作為綜合成本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此高的數字背后——綜合賠付率又會如何,亦是如往昔般居高不下?事實并非如此,根據132家披露個人短期健康險賠付率的保險公司數據看,財險公司個人短期健康險賠付率并不高,約60%的財險公司個人短期健康險賠付率不足50%。
尤其是對比2022年第四季度公布的財險公司整體總賠付率后,僅僅有14%的公司綜合賠付率不足50%。60% VS 14%的對比中,可知短期健康險賠付率真實情況,遠勝財險公司整體賠付情況。
再看在個人短期健康險方面更為謹慎的人身險公司,賠付情況更為樂觀。82%的人身險公司個人短期健康險賠付率低于50%。這意味著什么,擁有龐大代理人隊伍的人身險公司在這一領域有著更好的經營結果。
這是否也解釋了,財險公司為何過去幾年不遺余力的投入個人短期健康險業務,也能理解這一市場的費用之爭的由來。
2
-Insurance Today-
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
增速之王短期健康險日益放緩
步入新階段
事實上,作為健康中國背景下的產物,短期健康險已經成為了當下財險公司發展的新引擎。
一方面,在車險業務發展增量放緩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財產險公司都在發力布局短期健康險業務,政策更是給了健康險發展的有力支撐。
特別是2020年8月,《推動財產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正式明確要推動行業從以車險為主向車險、非車險發展并重轉變,鼓勵健康保險和健康管理融合發展,更好服務于國民高質量生活和健康保障需求。
另一方面,壽險公司對于短期健康險并不感冒,也給了財險市場發展的空間。因為目前中國長期健康險產品的投資儲蓄特征突出,這類產品往往才是壽險公司青睞的對象,純風險保障型產品占比較小。
而短期健康險由于保費較低、投保簡單、保障范圍廣、杠桿比率高等特點,通過財險公司承保,恰好填補了醫保和重疾險產品之間的市場空白,對不同收入群體均有較強的吸引力,迅速成為廣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也帶動了財產險公司短期健康險的快速增長。
這集中體現在疫情的三年——2020年到2022年的財險市場中,短期健康險的保費規模增長是財險市場最高的險種。
三年里,短期健康險的增速分別為32.6%、23.7%和17.7%,遠高于財險行業整體增速水平。2022年,財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的規模已經達1580億元,整個行業的規模則超過3000億元。
2016年、2017年財險公司經營健康險規模不過兩三百億量級,2018年后加速登上四五百億平臺。
隨后三年狂飆至千億規模:2020年,財險公司健康險規模站上1100億平臺,2021年接近1400億元。但也必須看到,縱然增長依舊高于行業和壽險公司,但相距巔峰期動輒百分之五六十、二三十的增速下滑明顯。尤其是互聯網財險公司的健康險業務,更一度出現大比例的負增長。
綜上,如果說往昔的高增長可在相當程度上掩蓋問題,那么如今增長放緩后,如何在健康險不斷增長的剛性需求與長期以來非理性市場競爭的怪圈中突圍,已經引發市場主體、監管部門、行業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這皆為當下短期健康險經營新階段的市場背景。
3
-Insurance Today-
既然非賠付率之過
那么盈利的關鍵是什么?
如果對比2020年的數據,可以發現財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者,有過半的企業綜合賠付率在50%以上,甚至更高者也不在少數。2022年,這一數據,明顯大幅下調,超過60%的參與者賠付率在50%以下,且綜合賠付率高者多是體量有限的小公司。
眾所周知,對于財險來說,產品盈利與否主要看承保利潤和投資收益,期間的重點是綜合成本率,這又包括了綜合賠付率和綜合費用率。
綜合賠付率不僅體現了成本,也是一家公司在產品設計和風險把控方面的能力所在。
行業中,不乏有小企業為獲取保費,放松投保端管理,令逆向選擇和賠付情況激增。但過低的賠付率是否也說明產品本身存在問題,不能有效地保障客戶的權益?加上部分公司相關業務較小,更容易出現極端情況。
事實上,無論是賠付率高得離譜還是低得離譜的公司中,基本都是小公司。
如上,既然賠付率沒有問題,問題當出現在手續費方面,渠道費用也是綜合費用率的重要組成部分。60%的經營個人短期健康險的財險公司賠付率不足50%,但整體綜合成本率超過100%,這意味著什么?也是健康險車險化的由來。
考慮到保險公司投資收益,即便綜合成本年率達到或超過100%,保費本身也將帶來投資收益,足以覆蓋多一個百分點的綜合費用率。
有著可控代理人渠道的壽險公司,尤其是大型壽險公司的短期健康險經營結果或許佐證了這一點,將短期健康險渠道傭金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這即是一個持續產生效益的險種。至于是否存在過低的賠付率,是另一個問題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