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洲豬瘟影響,中國養豬業格局重塑,頭部上市豬企生豬出欄量的排序近幾年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2021全年過半,在豬價連跌20余周的背景下,養豬業現有的行業格局進一步夯實。
東興證券研報稱,從中長期來看,擴規模搶市占仍是行業變革主線,市占率提升有助于企業蓄力下一輪周期,帶來更高的業績彈性。
養豬業行業格局的重塑
繼2020年成功上位成為新任“豬王”以來,牧原股份(002714.SZ)今年以來持續保持著高速出欄量的態勢。從2021年1~5月生豬銷售數據來看,牧原股份生豬出欄量達到1396.2萬頭,已占2020年全年(1811.5萬頭)的77.1%。
正邦科技(002157.SZ),以541.1萬頭穩坐第二。新希望(000876.SZ)(381.5萬頭)、溫氏股份(300498.SZ)(367.6萬頭)、天邦股份(002124.SZ)(153.2萬頭)分列第3~5位。
一騎絕塵的“豬王”生豬出欄量,接近第二三四五之和。
今年以來豬價急跌,資本市場對上市豬企的盈利預期大打折扣,連帶著上市豬企的市值也跌去了幾百個,甚至將近2000個“小目標”。以牧原股份為例,2021年2月,公司市值創下歷史高位,逼近5000億元,如今跌至3282.57億元(6月29日數據)。這意味著僅4個月時間,市值就蒸發了1800億元。
曾經的創業板市值“一哥”溫氏股份,則從2000億元的歷史高位,到如今跌破千億關口,市值915.87億元(6月29日數據),已然腰斬。
以6月29日數據對比前后兩任“豬王”,牧原的市值等于3.58個溫氏。兩家企業的變化,正是非洲豬瘟在中國暴發后所激蕩起行業巨變的一個縮影。
地處一南一北,且都從事生豬養殖,由于牧原、溫氏兩家公司的養殖模式不同,上市后經常被拿來橫向對比。
在非洲豬瘟之前,溫氏股份的出欄量久居行業首位,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該公司總部位于廣東省,創立于1983年,于2015年11月上市,從公司創立到敲鐘上市,經歷了32年。與之對應的牧原股份,總部位于河南省,創立于1992年,于2014年1月上市,從公司創立到敲鐘上市,經歷了22年。
牧原股份上市之初,與溫氏股份根本不在同一量級,難以與之匹敵。對比2015年生豬出欄量,溫氏股份1535萬頭,牧原股份僅有191.9萬頭,二者差距達到8倍。到2018年,溫氏股份生豬出欄量增長了45%,達到2230萬頭;牧原股份增長了473%,飆升至1100萬頭,二者差距已然縮小至2倍。在這兩家上市公司均成為出欄量千萬量級的養豬巨頭之后,行業內形成了“南溫氏、北牧原”的“雙子星”格局。
然而,2018年8月,非洲豬瘟傳入中國,掀起了中國養豬業格局劇烈動蕩的序幕。
受非洲豬瘟的沖擊,2019年溫氏股份生豬出欄量首度出現下降,不過1851萬頭的規模仍是行業第一;牧原股份下降幅度不明顯,以1025萬頭的規模居于行業次位。從凈利潤來看,養豬又養雞的溫氏股份明顯好于只養豬的牧原股份,前者140億元,后者61億元。無論是出欄量還是凈利潤,溫氏股份仍然還是毫無爭議的“豬王”。
2020年是新舊“豬王”短兵交接之年。從生豬出欄量來看,牧原股份1811.5萬頭,溫氏股份955萬頭;從凈利潤來看,牧原股份274.51億元,溫氏股份74.26億元。單以生豬出欄量來衡量,牧原股份以接近于行業內第二、三名之和的成績單。
不過,讓行業大跌眼鏡的是,在全年頭部上市豬企生豬出欄量實現明顯增長,甚至部分企業實現倍增的背景下,唯有溫氏股份較前一年幾乎腰斬,僅相當于2018年的42.8%。與此同時,瘋狂擴張的正邦科技達到955.97萬頭,以1.42萬頭的微弱優勢領先于溫氏股份,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溫氏股份首次失去第一,就跌落至行業第三,也因此被外界調侃為“2020年最悲傷的一頭豬”。
今年前5個月的生豬出欄量,牧原股份的行業首位度得到進一步鞏固,正邦科技穩坐第二位,新希望奪得第三位。但在絕大部分豬企同比出現三位數增長的情形下,溫氏股份進一步下降8%,跌落至第四位。
擴規模搶市占成為行業變革主線
“跌跌不休”是今年上半年豬價的主旋律。連續超過20周的下跌,飼料原料價格的持續上漲,讓養豬業利潤遭遇前后夾擊。豬價下行,根本上是供過于求的局面并未反轉。需求端方面,終端市場無明顯改善跡象。而在供給端,集團企業產能持續釋放,壓欄和二次育肥豬大量出欄,市場供給充足,拖累整體豬價。
豬價一路高漲之時,養豬業整體欣欣向榮;待豬價下行之際,養豬業也開始出現分化,有的繼續擴規模搶市占,有的放慢速度待價而沽。在中國養豬業格局重塑的過程中,也可以理性看待前后兩任“豬王”的養殖模式。
區別于國際上養豬業發達國家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模式,中國養豬業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溫氏股份為代表的“公司+農戶”代養模式,另一種是以牧原股份為代表的自繁自養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是中國養豬業現實國情的產物。改革開放后,基于養殖效率考慮,中國存在數千年的散養模式,逐漸轉向規模化工廠化養豬。然而,養豬在解決農民就業、扶貧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散戶養殖群體一直頑強存在。所謂“規模化養殖”,在中國,以年出欄500頭為標準。低于這一標準,就被稱為“散戶養殖”。
即便是非洲豬瘟疫情提升了規模化養殖的水平,到2020年,全國生豬養殖規模化比重也才達到57.1%。
在非洲豬瘟的沖擊下,直接考驗著養豬場的生物安全防控,自繁自養模式的優勢被顯著放大。謀易咨詢首席顧問王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生物安全高風險背景下,代養模式難以有效防得住非洲豬瘟。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礎上,采取自繁自養模式的豬企,由于種豬、仔豬均為自產,在種豬、仔豬價格大漲的背景下,又直接拉大了成本差異,影響到豬企的毛利率。
對全行業來說,非洲豬瘟既是危機,也是機遇。“豬王”易位,行業格局發生巨變,本質上就是兩種模式的競爭。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成功上位的豬企,雖然也遭受非洲豬瘟帶來的巨大損失,但無一例外都快速做出正確決策,大量留下商品母豬,成為產能擴張中的急先鋒。然而,溫氏股份在前期防控非洲豬瘟時誤判了一些產品的風險,走了一段彎路。同時,在全行業產能擴張之際沒能迅速反應,公司沒能抓住機會大舉擴建自有豬場,導致產能恢復較慢。
在經受住非洲豬瘟疫情考驗,養豬業整體生物安全水平得到提高的基礎上,今年以來的豬價急跌,甚至跌破自繁自養模式的豬企成本線,生豬出欄越多損失越大,而采取代養模式的豬企,由于生產上更具有彈性,可以通過停止外購仔豬,來降低整體成本壓力;采取自繁自養模式的豬企,就只能“做好成本管理”,通過生產指標、人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來實現成本的下降。
前述東興證券研報稱,短期來看,豬價急跌沒有給到企業足夠的窗口期去完成成本下降的過程,短期盈利能力受到較大影響。但從全年來看,隨著成本下行,企業盈利能力有望得到修復。
2021年,養豬業產能進一步恢復。目前,不論是能繁母豬存欄量,還是生豬存欄量,都已恢復至2017年末98%左右的水平。一些新建和改擴建規模場計劃在今年年內陸續投產,預計生產增長的慣性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業內認為,對于規模豬企來說,2021年將是更為關鍵性的一年,能否成功“以量補價”,繼續提升業績,搶占市場份額,將奠定未來長遠的戰略地位。
東興證券研報稱,從中長期來看,擴規模搶市占仍是行業變革主線,規模企業具備較強的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能夠有效抵御周期波動,市占率提升有助于企業蓄力下一輪周期,帶來更高的業績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