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日前印發《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方案》指出,高等學校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對校內重點人員按照有關規定開展核酸或抗原檢測。沒有疫情的學校開展正常的線下教學活動。全文如下——
教育部網站截圖
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工作方案
(資料圖)
為科學高效統籌學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全力確保師生生命健康安全,持續保障學校正常秩序,根據《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結合教育系統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調整優化校園檢測策略
高等學校不再開展全員核酸篩查,對校內重點人員按照有關規定開展核酸或抗原檢測。除跨地區返校入學外,高等學校師生出入校門和校園公共區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證明,其他外來人員進入校園的健康查驗辦法,由屬地或學校征得屬地同意后作出規定。根據實際需要和當地條件,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開展師生篩檢、輪檢、抽檢等適宜的核酸檢測,師生出入校門無須提供核酸證明,其他外來人員進入校園須提供核酸證明。
二、科學安排教育教學方式
沒有疫情的學校開展正常的線下教學活動。疫情流行期間,中小學校、幼兒園采取嚴格的封閉管理,高等學校可實施分區管理。高等學校校內發生疫情后及時采取減少人際接觸、實施線上教學、調整教學安排等疏散人員措施。中小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出現感染者后,由學校所在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衛生健康、疾控等部門提出并實施防控措施。幼兒園出現感染者后,可采取臨時關停措施。疫情解除后,要及時恢復正常教育教學。
三、增強校園疫情防控能力
學校所在地疫情流行期間,多方協同防范疫情輸入和擴散風險,及時發現、救治和管理感染者,控制校內聚集性疫情。屬地衛生健康、疾控和教育等部門指導支持高等學校創造條件建設學校健康驛站,按照在校師生人數和防疫需要科學確定床位數,配備足量醫護和服務保障人員、醫療藥品和器材,根據需要為校內無癥狀感染者、輕型病例創造相對獨立的住宿條件,并提供臨時健康監測或適當對癥治療等相關服務,在校園宿舍區等學生聚集區域開設發熱診療點,提供快速便捷醫療服務。高等學校校醫院要統籌管理全校醫療資源,創造條件設立發熱門診和隔離就診區,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公布熱線電話或在線服務窗口,提供師生醫療咨詢服務。中小學校加強衛生室(保健室)建設,強化從業人員專業培訓,配備必要的醫療藥品,設置師生健康觀察室,為有發熱等癥狀師生提供臨時留觀,并指導家長安全接護學生回家。
四、健全專業救治綠色通道
學校屬地衛生健康、疾控和教育等部門支持校地協同,建立學校與相關醫院的穩定對接機制,協調屬地醫院包聯學校,安排醫院醫護人員駐校共同工作,健全將校內有關病例轉至相關醫院專業救治的綠色通道,按照分級分類收治原則,細化校內感染者分級診療辦法,普通型病例轉診至亞定點醫院;以肺炎為主要表現的重型、危重型病例和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點醫院集中治療;以基礎疾病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轉診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級醫院。
五、做好師生健康監測
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引導師生樹牢并自覺踐行“健康第一”理念,當好自身健康第一責任人。堅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衛生習慣,加強身體鍛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養和自我防護能力。加強師生健康監測,師生入校時測量體溫,發現發熱癥狀師生及時采取留觀等相應措施。有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的師生,不得帶病到校工作和學習。會同社區開展師生中重點人群健康調查,及時建檔立卡,開展健康管理。中小學校、幼兒園落實晨午檢制度、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課追蹤登記制度等,提高疾病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
六、加強學校物資儲備
學校按照人口總數的 15—20%動態儲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中藥、對癥治療藥物和抗原檢測試劑,人口總數較多的學校可酌情增加。儲備足夠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測溫設備等常用防疫物資。防疫物資要保有1周以上的儲備量,建立穩定保供渠道,保證應急情況下足用適用。一旦校內發生大規模聚集性疫情,屬地要優先保供學校生活物資與防疫物資,優先救治有特殊需要的校內感染者。
七、改進校園公共衛生
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和多病共防。落實校園內公共區域衛生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保持教學區域、宿舍、公共衛生間等場所空氣流通,盡量減少使用無自然通風的室內密閉空間。校舍入口、樓梯入口、電梯入口等位置擺放消毒用品,人員進出時做好消毒。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通過適當減小班額,加大桌椅間距等方式,保持安全距離。加強學校食堂、圖書館、體育館等公共場所的人員管理,從嚴管理大規模人員聚集活動。加強食品和飲用水安全管理。
八、完善師生服務保障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密切關注師生思想動態,引導師生正確認識防疫政策措施,增強士氣和信心。省、市級教育部門和高校完善常態化“接訴即辦”工作機制,落實師生反映問題臺賬制度,限時解決反饋,滿足師生合理訴求。鼓勵學校為師生發放健康防疫包,摸清生活困難和身體健康有特殊需要的師生底數,建檔立卡,跟進服務,并建立兜底幫扶機制。按照屬地疾控部門部署組織開展師生疫苗接種,保證老年教職員工和低齡兒童接種率和安全,努力做到“應接盡接”。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及時化解學生恐慌、焦慮等負面情緒,營造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校園氛圍。
九、強化各方責任落實
落實屬地責任,制定中小學校、幼兒園核酸檢測等策略,領導學校疫情防控工作,統籌解決學校疫情防控重大問題;衛生健康、疾控等部門指導學校疫情防控,支持學校健康驛站建設、醫護人員培訓、醫療物資儲備以及重大風險處置,建立校內有關人員轉至相關醫療機構救治綠色通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落實行業管理責任,組織制定實施本地區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時協調解決學校疫情防控困難與問題,加強日常指導、督促和檢查。學校要落實主體責任,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完善學校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發揮校醫院(衛生室、保健室)會同多部門力量的學校健康管理中心作用,建立綜合協調管理機制,明確分工,加強管理,推動相關措施落實到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各個環節,確保師生身心健康,保障學校正常秩序。
本方案適用于高等學校(含高職)、中小學校(含中職)和學前教育機構,其他有關教育機構可參照執行。
新聞1+1
NEWS MORE
多地提醒:
這些人盡量少出門
適逢元旦假期,日前,湖南、北京、上海等地疾控部門發布防疫提醒。
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聚會
湖南疾控在提醒中呼吁,元旦假期,倡導大家在疫情高流行期避免跨地區探親、旅游,盡量減少出行。非必要不聚集,非必要不聚會。
盡量不舉辦、不參加大規模家庭聚集性活動,減少親朋聚餐聚會人數,縮短聚餐時間。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丁園建議,對于年輕人,節日期間,還是要少聚會、不扎堆,尤其不去空氣污濁、不流通的密閉場所。
另外,節日期間,建議暫時避免走親訪友,可通過視頻、電話傳遞祝福,“當前還是新冠感染高發期,尤其要避免把風險帶給老人。”
重點人群盡量少出門
北京疾控在提醒中指出,老人、孩子、有慢性病和孕產婦等重點人群,應盡量不安排遠行,減少外出,盡量不參加多人聚會,避免前往人員密集場所,遠離有發熱和咳嗽癥狀的人員。
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應居家,不外出,盡可能減少與家人接觸,不接待親友探訪,不走親訪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提醒,患呼吸系統、心腦血管、腫瘤等疾病的脆弱人群要注意,對于還沒感染的,這段時期堅決不要去扎堆,因為一旦感染,容易重癥化乃至死亡。對于正在感染的脆弱人群,如果氧飽和度在95%以下,建議要送醫。他也提醒老人等脆弱人群,這段時間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尤其不要焦慮,吃不下、睡不著,反而容易影響免疫力。
注意個人衛生,加強健康監測
此外,疾控部門還建議,個人應堅持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一米線、吃熟食、用公筷等良好的衛生習慣。
同時加強健康監測,密切關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狀況,若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或者核酸/抗原檢測陽性,不必恐慌,做好個人防護,居家治療,減少與家人近距離接觸。可通過電話向屬地基層醫療機構或通過互聯網醫療等形式尋求用藥和健康指導。若癥狀加重,做好個人防護后及時前往發熱門診就診。
康復期運動要循序漸進,避免長途出行、熬夜加班等導致過度勞累,防止病情反復。
來源:教育部官網、廣西交通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