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方琪
剛剛過去的2021年,重疾險銷售整體出現大幅下滑。2021年1月末,重疾險因為新舊定義的切換成為市場焦點,新單保費大幅提升。然而進入2月份之后,重疾險銷售進入低谷,并延續全年。雖然銷售不盡如人意,但是2021年重疾險的產品設計卻也有其特色,尤其是中癥責任成了產品的標配。
中癥責任的流行是2021年重疾險的顯著特征。“輕中重三級賠”成為眾多公司的新口號。
中癥是什么?目前市場上并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中癥的病情嚴重程度介于輕癥和重癥之間。保險公司將部分發病率較高或治療費用較高的疾病歸類為中癥,相當于變相地提升了相關疾病的賠付比例。
2021年,重疾新規中要求“保險公司設計重大疾病保險產品時,所包含的本規范中的每種輕度疾病累計保險金額分別不應高于所包含的本規范中的相應重度疾病累計保險金額的30%”,這限制了輕癥責任的給付比例。在重疾新規實施前,因為重疾險競爭越來越激烈,輕癥責任的給付比例持續升高,一些重疾險的輕癥賠付率超過了30%。在重疾新規實施后,輕癥賠付比例或有下降。保險公司一方面希望減少這一變化給市場銷售帶來影響,另一方面也希望強化產品的分層給付屬性,使產品責任更加豐富充實,因此紛紛加入賠付比例50%-60%保額的中癥責任。于是,中癥責任得以在全渠道產品中成為標配。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保險公司在宣傳時會著重體現不同層級保障的概念,但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很多是將原屬于輕癥的病種和定義放入中癥。舉例來說,在重疾新規之前,有的重疾險產品將單個肢體缺失包含在輕癥的保障范圍內,可以賠付保額的10%-45%。現在有些產品將其列入中癥保障中,理賠要求不變,可以賠付的比例卻提升了。
在市場層面,中癥提高了部分輕癥的賠付額度,從而提高了重疾險產品的競爭力。
目前,很少有重疾險產品能做到對于同一疾病按照輕、中、重度進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很多醫院的診斷實務或技術不足以支持這種精確的關于嚴重程度的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