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朱艷霞
2021年重疾新規實施,所有老版本的重疾險全部下架,新定義的重疾險陸續上線。一年來,重疾險保費歷經大起大落,整個市場同步進行著調整革新。我國重疾險產品出現了哪些新的特征?該如何評價2021年重疾險的表現?未來轉型發展應從哪里切入?
近日,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閑在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重疾新定義后,重疾險條款越來越細化、呈現復雜化的發展趨勢。2021年,重疾險保費波動是正常的市場現象,2022年將依然處在轉型和變革的過程中,但經歷轉型、變革后,未來這一險種的發展可期。同時,許閑也透露了目前“金口碑”保險產品評價模型建立的初衷和思考。
產品設計越來越復雜
《中國銀行保險報》:重疾新規實施,所有老版本的重疾險全部下架,新定義的重疾險陸續上線。通過對這些新產品進行分析,您有哪些新的發現?
許閑:隨著重疾險產品越來越成熟,保障責任也越來越豐富,產品設計也越來越復雜。例如,一份老版本的重疾險保單一般有20-30頁,重疾新規后,新產品保單大多都在30-40頁之間。
通過對重疾險產品分析,我們主要有三個發現:第一,重疾險特定疾病的額外給付責任正在成為保險公司競爭的著力點之一。保險公司傾向于強調高發疾病的高額賠付,激發消費者對重疾險的需求。例如,針對某一疾病之前賠付100%,現在賠付120%。第二,產品設計時往往會細化到某一個年齡、性別甚至地區高發。例如,因為政策因素而出現的粵港澳大灣區特疾責任。第三,保險賠付責任不斷豐富。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很多重疾險產品都免費擴展了疫情責任;再如,除了可以保障輕癥、中癥、重疾之外,有些重疾險還引入了“前癥”、終末期疾病的保障責任。總體上看,重疾險條款越來越細化,呈現復雜化的發展趨勢。
《中國銀行保險報》:不少業內人士反映,重疾險賣不動了,您怎么評價重疾險2021年的市場表現?
許閑:2021年重疾險最直觀的市場表現就是先漲后跌。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年初重疾定義新舊切換過渡期內,保險公司“超賣”消耗了后期的正常銷售;二是疫情影響了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對保險的投入;三是壽險業處于轉型的劇痛中,未對重疾險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事實上,這是自然的市場波動。只是在當前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包括疫情沖擊、壽險轉型壓力、銷售渠道變革等,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比較艱難的年份。
前幾年,重疾險保費的高速增長是整個保險市場高速發展的縮影,現在看著好像是賣不動了,其實也是正常的市場現象。根據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周期性特征,往往在高速發展之后會做一個自我調節,增速會放緩,等調整好之后還會進一步發展。
處于轉型與變革中
《中國銀行保險報》:當前重疾險發展面臨的挑戰有哪些?要擺脫困境應該從哪里切入?
許閑:重疾險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兩個層面。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挑戰是如何激發他們的有效需求以及幫助他們選擇適合的產品;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挑戰是如何進行產品創新,如何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并讓這些有效觸達消費者需求。
保險公司經營重疾險要堅持長期主義,要把公司的發展與消費者長期的健康保障需求和風險轉移結合起來。同時,要提供廣覆蓋和多層次的產品體系。未來的重疾險一定是針對普通消費者的、大眾接受度高的、類標準化的產品,也需要在廣覆蓋的基礎上解決多層次的問題,針對不同年齡、職業、地區、收入水平的人群提供差異化的產品。
《中國銀行保險報》:展望2022年,重疾險市場該如何轉型?您對重疾險的發展是否有信心?基于什么?
許閑:2021年重疾險市場的關鍵詞可以概括為“轉型”“變革”。目前來看,2022年還是會維持這樣的狀況,處在轉型和變革的過程中,也會受到疫情沖擊等負面因素的影響。但是我們也看到,保險公司在這些挑戰下,不斷地調整產品,調整有關服務,調整對消費者的認知。
我對未來重疾險的發展特別有信心,主要是基于四個層面的因素。
第一,政策支持。國家多次發文支持商業健康保險業務的發展。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至2030年,全民醫保體系成熟定型,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到2030年,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同時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
第二,行業共識。近年來,保險業一直在強化“保險姓保”,回歸本源,發展重疾險等保障功能強的健康保險已成為行業共識。因此,各公司都會投入較多資源推動重疾險未來的發展。
第三,百姓剛需。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以及國民健康保障需求上升,消費者對重疾險的認知會逐步提高。
第四,外部因素。例如,新媒體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會讓人們更加了解健康風險,從而尋找健康保險等保障工具,管控自身的風險。
構建專業評測模型
《中國銀行保險報》:目前,復旦大學作為學術支持的“金口碑”保險產品評測項目正在發布首批榜單,復旦大學團隊負責榜單評測很核心的部分,即評價模型的構建,請您介紹一下這一模型的構建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許閑:構建這一模型主要經歷了四個層次:
一是確定評價框架和維度,這是由復旦大學團隊起草完成的。
二是形成打分體系,召集20余位總精算師,采用德爾菲方法,收集這些業內專家對評價模型的反饋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問卷調查打分體系。
三是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面向兩個群體發放問卷,一類是行業專家,包括精算師、重疾險產品設計者以及相關研究專家,共100個樣本;另一類是普通消費者,共1000個樣本。我們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每一個保險產品的評價權重,包含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66個三級指標、92個數據標簽。
四是對權重進行計算和校準。評價模型的5個一級指標分別為公司治理、產品價格、產品責任、產品創新與特色、消費者保護與服務,這5個指標從多維度對一款保險產品進行了評價,比較全面及客觀。同時,通過抓取公開數據和項目組面向行業進行征集的方式,我們的產品庫收錄了200多款終身重疾險產品,基本覆蓋了行業大部分在售終身重疾險產品,這也使整個評測的覆蓋面更廣。
《中國銀行保險報》:“金口碑”保險產品評測的初衷和意義是什么?
許閑:“金口碑”產品評測的初衷是讓消費者更好地了解保險產品。保險本身是相對復雜的金融產品,而重疾險的產品設計越來越復雜,因此,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很難進行全面的對比。
此次產品評測將指標體系量化,同時考慮了保險責任和價格之間的關聯性,也考慮了保險公司經營的差異性以及提供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我們感覺,這樣的產品評測體系有利于消費者更直觀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有利于保險公司更好地了解不同產品之間的差異,從而促進公司之間的公平競爭和產品創新;有利于消費者和保險公司在更加平等的話語體系中進行供需匹配,從而推動整個健康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
未來,“金口碑”保險產品評測還會陸續推出其他險種的榜單,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榜單能夠讓消費者多一個渠道更全面和客觀地去了解保險產品和保險行業。